文/孟永辉
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被罚,再一次告诉我们,仅仅只是将金融看成是一种获取流量和收割流量的正确的方式和方法,仅仅只是将金融看成是一种游离于实体与产业的做法,只会将金融行业的发展带入到死胡同里。欲要真正让金融行业的发展回归正轨,欲要让金融行业的进化得以延续,一味地追求效率,一味地背离金融的本质与原始奥义,必然是无法持久的。
从表面上来看,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被罚,预示着有关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告一段落,但是,在我看来,它更多地向我们传递出来的是,以金融科技为代表的金融新物种,开始彻底摆脱互联网思维的影响和牵绊,真正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因此,蚂蚁金服被罚,既是一个终点,又是一个起点。
以此为开端,金融科技将会彻底告别互联网金融的牵绊,彻底放弃以平台和流量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真正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样一个阶段,金融科技将不再是互联网金融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渠道,而是真正可以给金融,乃至它所支撑的实体和产业带来全新改变的存在。
平台,不再是金融科技的底色
回顾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们仅仅只是将自身定义为一个线上的金融售卖渠道,仅仅只是将自身定义为一个连接金融方与用户之间的桥梁。这其实是典型的互联网模式,如果对这样一种模式进行一次总结的话,用「平台」来定义,也许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被罚,告诉我们,仅仅只是将自身定义成为平台,仅仅只是将自身定义为渠道,而背离了金融本身的特质与规律的做法,只会将金融行业的发展带入到死胡同里。我们看到的那么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爆雷,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跑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
当蚂蚁金服被罚,我们需要看到的是,未来,平台将不再是金融科技的底色,不再是金融科技的主流模式。去平台化,不断将自身定义为一个金融的一份子,不断地将自身定义为实体经济和产业运行的一份子,不断地通过自身的深度介入和全力支撑来助力实体经济与产业的发展,才是未来金融科技的主导的发展模式。
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了供应链金融科技的出现,我们看到了数字金融的衍生。如果对这些现象进行一次总结的话,不再简单地做平台,不再简单地做中介,而是投身到产业之之中,投身到实体经济之中,不断地发挥金融的「毛细血管」的功能和作用,更好地助力实体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或许将会是未来一段时间金融科技玩家们必然需要着重思考的课题。
金融或科技,不再是金融科技的外在表现
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之所以被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们仅仅只是以互联网来定义自身,仅仅只是将自身定义为一个互联网平台,最终背离了金融的特殊性。以往,我们看到的那么多的互联网金融玩家,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玩家,而仅仅只是一个以撮合和中介为主导的互联网玩家而已。可以想见的是,当互联网金融背离了金融这样一个准绳,而仅仅只是以互联网来定义自身的时候,它的发展必然会进入到以往的互联网物种都会经历的发展阶段。
然而,同其他行业不同,金融行业本身其实是有着它的特殊性的。金融行业之国之重器,金融行业是毛细血管,一旦金融行业出现问题,势必会影响整个实体经济乃至社会的发展和安全。因此,仅仅只是简单地将自身定义为互联网的一种类型,而背离了金融本身的特殊性,纵然是可以获得快速的发展,但是,这样一种发展必然是无法长久的。
随着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被罚,我们将会看到的是,金融或者科技,都将不再是金融科技的外在表现。如果对这样一个新阶段的金融科技的外在表现进行一次总结的话,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之后所衍生出来的新形态,才是金融科技的外在表现。如果对这样一种全新的状态进行一次总结的话,我更加愿意将其定义为数字化。
需要明确的是,这样一种数字化,既不是一种仅仅只是局限于金融的数字化,也不是一种仅仅只是局限于科技的数字化,而是一种兼顾了金融和科技特质的数字化。以这样一种数字化为开端,金融科技玩家们将再一次建构一种与实体与产业新型关系,最终将金融科技的发展带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产业末端,不再是金融科技的主战场
回顾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演进,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它们更多地将自身的发展聚焦在产业的末端,更多地去做撮合和中介的事情。尽管这样一种方式可以让互联网金融的玩家们以一种相对较为快速和轻便的方式获得发展,但是,仅仅只是做产业的末端,而没有深入到产业之中,其实它是与金融的本质,乃至与科技的本质相违背的。
当下,一场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代表的新发展浪潮正在来临。如果对这样一种发展浪潮进行一次总结的话,它更多地为我们表现出来的是,更多地将发展的目光聚焦在产业前端,更多地去寻找自身与产业上游结合的正确方式和方法,更多地将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jingmayi.com/myzz/13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