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蚂蚁

还在纠结上公立还是私立孩子学好通识,走到


前段时间,朋友打来电话,很焦躁的向我咨询孩子该上什么样的小学,到底选择传统的公立学校?还是选择私立学校?每年到这个时候,适龄的孩子家长,就开始焦虑和纠结“明年上学”的事情了。铁打的小学校园,流水的焦虑家长。家长的焦虑到底是什么?许多家长,不仅对择校有焦虑,而且也时常会有很多忧虑:马上要上小学了,到底该怎么办?要不要报幼小衔接?要不要现在就开始学小学课程?哎呀,周围的孩子都已经在学了,你说我们不学到时候怎么办啊?其实,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家长们之所以无法抑制焦虑和纠结,真正的原因是,80后、90后父母希望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希望在自身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孩子有更开阔的视野和发展。纠结是否去公立,是担心公立学校会不会只为了考分数,而忽略了孩子其他学科和兴趣的培养,最后让孩子变成一个只为分数而学的木头人。纠结是否去私立,一方面是私立学校高昂的费用,另一方面呢,认为私立环境好,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元化的课程体验和选择。但是家长却又担心,这样的环境好是好,但是不是能让孩子考高分,万一将来分数考不好怎么办?毕竟将来还是要用分数说话的。你看,新时代的父母们,就像是双面人,在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在选择A还是选择B之间不停地纠结和反复。在这样的状态下,能不焦虑吗?通识教育的博、雅、杂,可以让孩子多元化认知世界,更具创新底气其实,深入剖析家长在择学上的焦虑,深层次的心理在于,家长们将更多的教育责任和希望寄托给了学校,希望学校能给予孩子一切。学校是很重要,但我始终认为,所有的教育核心在于家庭教育。父母给予孩子的教育、视野、认知和引领,足以让孩子走到哪里都不会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怎么才能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孩子宽广的视野、认知和德行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持续不断的让孩子接触通识,学通识。在国内,许多人对通识教育是什么十分模糊。即便在大学里,通识课程也仅仅局限在军事理论、英语、计算机、思想政治等。通识教育的英文名是:LiberalEducation,有人翻译成“自由教育”,也有人翻译成“博雅教育”,也有人理解为“通才教育”。通识教育到底该是什么样呢?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科太过分散、知识严重割裂的问题。而如果对不同领域学科都有所认识的话,学生可以找到自己的兴趣范畴,可以将不同知识融会贯通,最终形成思考问题的全面视角和独立思考的状态,成为对周围世界有“完整”认知的人。当然,我们无法一时间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但是作为父母,我们却可以在家庭教育中,从小给孩子充分的通识教育认知和学习机会。让孩子从小开始,博而杂的去接触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的知识和内容,打破学科限制,让孩子从“通识”中博览周围世界,让孩子从“通识”中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美妙,让孩子始终保持着探索周围的热情。你会发现,孩子将会从接触通识、学习通识的这个过程中极大受益,成为一个“博、雅”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掌握了某个工具的工具人!当然,你还可能有更大的收获:比如孩子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并且开始为此而主动的去学习学科知识,而不是需要再被逼迫,被动学习。比如,自主探究数学的乐趣;自主探究语文中语言表达的乐趣;自主探究美学中文字和图画搭配的乐趣;自主探究播种带来的科学观察和记录的乐趣;自主探究小蚂蚁搬家背后隐藏的秘密链条……这个过程,就像是播下了一颗小种子在土壤里,你会眼睁睁的看着它一点点发芽、长出枝叶,然后慢慢含苞待放,最后全面开花!通识教育“放养”,收获一个自律、主动探索的孩子上面这个过程听起来很好,对不对?然而,很好的过程和结果,一定是需要我们父母前面去慢慢播种下“通识教育”这颗种子。我也曾像很多父母一样,在孩子上小学前,因为选择公立还是私立的问题而整日焦虑难安。毫不夸张的说,在离入小学前还有1个月的某个时间,我瞬间刹住了内心一直狂奔的跑车,静下来思考: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所有焦虑都来自于我们把全部教育责任放手给学校,而忽略了家庭责任。也正是这1秒,我的所有焦虑消失了,并做出了最终选择:送孩子到离家最近的公立学校!接下来的教育舞台,我要更多的留给家庭,要给孩子提供学习“通识”的通道。怎么让孩子学通识呢?我在家里用“放养”的自由方法,让孩子博而杂的接触方方面面的知识,发掘并给予她最感兴趣和需要的内容。我慢慢搭建起在家学“通识”的框架:每天至少有2小时博而杂的自主阅读,让孩子不断地输入。内容目前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去设限:科学类、探险和激发想象力之类的小说、有趣的数学思维书籍、儿童文学、名著经典、欧美动画电影原版书、日本动漫、美学插画、手工制作……孩子接触了大量科学类的内容,包括:生活中的科学、自然科学类、科学调查方法、思维科学类等,她所接触的“宽度”远超过了小学科学课里的范畴。科学的范畴很广,本身就包含了许多交叉学科的内容体量。所以,科学是一个可以给孩子建立基础的底层知识和思维框架的台阶。在这个基础上,再和人文、艺术、社会等领域结合。在这样看起来放养式的“通识”浸润中,孩子究竟获得了什么呢?她从科学中汲取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经常想出创新且可行的点子,比如改造矿泉水瓶成为一个可以自动浇花的小设备。她从探险类小说和激发想象力的绘本书籍中,萌生了在陌生世界生存和探险的想法,最终自己创作了《创造世界大冒险》音频故事。她从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感受到了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和世界观、价值观,经常在睡前与我聊天探讨有关“一个人怎样才能更好的长大?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类似的话题。她从原版漫画和动漫中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第三语言,开始自学日语做笔记,到了睡觉时间,都不愿意停下来。她从绘本和美学插画中受到启发,每天进行“插画日记”创作,语文写作水平都增加了不少。自学日语做笔记插画日记这些结果和习惯的达成,是孩子在自然而然的接触博、杂的“通识”中水到渠成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内心萌生出对许多事物和生活的探究兴趣,热爱生活,热爱研究。我也真正看到了,到底什么是内驱力,内驱力由内在激发出来,自己推动自己做事,根本不需要别人时刻监督,孩子愿意为自己而做事,而不是被他人强迫。再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孩子爱上了学习的感觉和感受!并且她是享受其中的。难道我们不应该给孩子提供这样的环境,提供这样能激发孩子内驱力的教育方法吗?我再次肯定了,孩子的学习内驱力,是可以通过长期不断地“耳濡目染”激发出来。这个“耳濡目染”,在家庭里,可以是给孩子接触和学习博而杂的通识内容。其实,如果内心笃定和找到方法,何必再纠结孩子上公立小学还是私立小学的问题呢?通识的博、杂,奠定创新的基石我希望,孩子可以先从了解“自己”,了解身边的动物、植物、日常生活开始,一点点激发孩子自主探索的欲望,以及探索更多领域的可能性!在下面的金字塔模型中,我梳理了学科、通识、兴趣、世界观、价值观、健全人格、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等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脉络,初步形成如下“交叉学科通识教育驱动力-动态金字塔模型”:交叉学科通识教育驱动力-动态金字塔模型我认为,交叉学科通识教育是一切的基石,这个基石是动态的,可以横向延展和纵向变厚,在这个基石上,不断迸发出兴趣和越来越广泛的认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激发孩子自主学习力和内在驱动力,同时在这个阶段,孩子会逐步形成全面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随着基石的加宽和加厚,孩子慢慢会发展出创新思考方式,可以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索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并且在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慢慢塑造出健全的人格;前述过程不断动态发展,最终会激发出创新能力,形成难得可贵的创新人格。在家用好上述方法,就可以培养出一个主动“爱学习”的孩子!常博士,大学教师,儿童创新教育、提问创新方法研究者。最大的兴趣就是研究学科的底层逻辑和规律!在高效学习力、创新思维、儿童编程、儿童心理学、数据分析和挖掘、传播学、传播心理学等领域均广泛涉猎,深耕多年。从事媒体行业11年,曾长期专注于跟踪和报道世界新兴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商业化进程,多家媒体特约撰稿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jingmayi.com/myly/1283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