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平顶山晚报」
□本报记者孙书贤文/图
“我们正在校对新作《郏县经歌选编》。”10月8日上午,在郏县东坡路中段的一个普通居民小院里,出版新书《郏县民间谜语选编》的喜悦还未散去,王光洲、王艳萍夫妇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
退而不休
夫妻各自找到新“职业”
王艳萍今年66岁,是郏县社会保险事业局退休职工,年恰逢外孙女丫丫出生,隔代教育问题摆在了她的面前。
丫丫小时候不喜欢梳头,一梳头就噘嘴,一脸不情愿。王艳萍就创作了一首儿歌:“丫丫不洗脸,丫丫不梳头,姥姥捂着鼻子走。丫丫洗了脸,丫丫梳了头,姥姥过来亲一口。”她把儿歌教给丫丫,从那以后,丫丫有了很大的改变,每天起床后主动要求洗脸、梳头。
这让王艳萍有了小小的成就感。为了鼓励她创作诗歌,女儿专门送来了电脑。
学会使用电脑的王艳萍更是如虎添翼,创作劲头更足了。当年9月,在好朋友李珍的帮助下,王艳萍在网上开设了自己的博客——“丫丫的姥姥”,致力于儿歌的创作。通过和网友探讨、交流,加上自己的勤奋练习,她的写作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年,王艳萍收获了创作路上的第一个惊喜。她的作品《颠倒歌》获得山东潍坊学前教育二等奖,“当时兴奋极了,我的作品一直都是写给丫丫的,从没想过能获奖。”王艳萍说。
由于王艳萍创作的儿歌贴近生活、节奏感强、趣味性浓、易懂易学,对儿童立身、立德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多家出版社、报刊纷纷向她约稿。她先后在11个国家发表作品余首,其中,《蚂蚁和蜗牛》《小猴上学》《小乌鸦》等多首作品被曲作家选中谱曲在网上传唱。
“以童眼观察生活,以童身体验生活,以童心感悟生活,以童趣反映生活。”王艳萍始终坚信,一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首先要有爱。她的儿歌创作大多源于孩子,创作内容广泛,涉及生活、德育、亲情、益智等许多方面。
10多年来,王艳萍先后出版了《长翅膀的小榆钱》《快乐成长新童谣》《我家有个小丫丫》等5本童谣专著。年,王艳萍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我在痴迷写作的同时,每天早晨坚持和丈夫王光洲一起去打乒乓球,锻炼一个半小时。”王艳萍说。
王光洲今年69岁,年从郏县人大机关退休。退休后,王光洲爱上了书法,每天至少练习两个小时。
经过勤学苦练,王光洲的行草愈发俊秀飘逸。随后,王光洲加入了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其书法作品在6年首届“大河杯”全国书画大赛中获得中国当代百名终身书法艺术成就奖,并在省内外书法大赛中多次获奖。
合作出书夫妻搜寻民谣行“万里”
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艳萍和民谣结下不解之缘。
那天,她的堂姐给几个月大的丫丫唱民谣:“月奶奶,明光光,开开后门洗衣裳,洗哩净,浆哩光,打发哥哥上学堂……”听到民谣,王艳萍仿佛被惊醒了,瞬时精神抖擞,“我当时为之一震,脑海里忽然蹦出来小时候的很多民谣。”从那时起,无论到哪儿,只要有老人在,她都会向他们询问民谣,认真记录,回家誊抄在本子上。
年,王光洲退休,为方便陪同妻子下乡搜集创作素材,他特意考了驾照。王艳萍有了专属司机,正式踏上了搜寻民谣的旅程。“当时抱着抢救濒临灭绝民间传统文化的信念,让丈夫开车带我跑遍了郏县的村村寨寨,搜集传统民谣。”王艳萍说,每到一处,她和丈夫除了认真做笔录,还会用手机录音、拍视频。
在搜集民谣途中,王艳萍遇到了很多把民谣视为珍宝的人。其中,88岁的杨秀枝让她深受触动。“杨秀枝是郏县茨芭镇许洼村人,我先后拜访老人5次,每次她都能讲很多民谣,算下来有70多首。”王艳萍说,老人性格开朗,总是拉着她的手说,“我这里的民谣终于有人来搜集整理了,我不信老祖宗留下这么好的东西没人要。”杨秀枝称赞王艳萍办了一件大好事,每次见到她都特别开心,两人成了忘年交。
在搜集整理过程中,王艳萍始终坚持尊重生活,尊重历史,忠实于口述人,忠实于本性的原则,原汁原味,保留方言,保留地方文化的特色。
回到家后,她和丈夫王光洲共同整理录音视频,遇到听不懂的地方就再次拜访采访对象。对于地方俗语和专用术语,王光洲还查阅了《辞海》《语言大典》等,进行专门注解。经过十年的坚持和努力,王艳萍和王光洲于年出版了《郏县民间歌谣选编》,今年出版了《郏县民间谜语选编》。书本出版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jingmayi.com/myly/11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