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眼镜蚂蚁 > 眼镜蚂蚁的繁衍 > 今日头条李冬平制造一诗一评
当前位置: 眼镜蚂蚁 > 眼镜蚂蚁的繁衍 > 今日头条李冬平制造一诗一评
只要你有好稿件,我就舍得大版面。
艺术上我们秉承多元化长江诗歌纸刊选稿基地
每月一期,至今期
作者简介李冬平,男,空军导弹学院毕业,祖籍湖北天门,现定居广州。作品散见于《诗选刊》《长江诗歌》《中国空军》《前卫文学》《打工诗人》《参花》《山东诗人》《羊城晚报》《长江日报》《千红文学报》(新加坡)等报刊杂志。有作品入选多个选本,偶有作品获奖。诗观:诗发乎真情,绝不“为赋新词强说愁”,传递阳光,传递正能量。
长江诗歌出品
李冬平制造一诗一评:张乾东三篇复习要趁早放羊老人
诗/张乾东(重庆)
羊群啃完,天边的白云
天色又一次暗淡下来。放羊老人
一鞭子,将落日赶下群山。
他已经很老了,额头的皱纹比
群山间的沟壑还深,而他的羊群
永远泛着雪白的青春。
“咩、咩、咩……”
羊叫声,让一座座起起伏伏的山峰
不厌其烦地掏出寂寞的情怀
将巫山大地悲壮的四季
年复一年,推上山巅。
凄美牧羊晚归图
文/李冬平
——羊群、白云、老人、落日、群山。
——羊的白,云的白。落日的红。群山的黧黑。
——羊群啃白云,鞭子赶落日。
——黄昏时分,天空白云散尽,莽莽群山吞噬着夕阳。牧羊老人挥动鞭子,将羊群赶下山,回家。
来自巫山大地的青年诗人张乾东,如施魔法,以寥寥几笔勾画出一幅极富立体感的画卷,一幅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的牧羊晚归图。
画卷的主角当然是放羊老人。
老人一生与雄伟的巫山打交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他曾用青春书写过华美的诗篇。而现在,他是真的很老了,老得“额头的皱纹比/群山的沟壑还深”,老得很沧桑。
可是,老人年轻时的梦想犹在,老人对生命的渴望犹在。雪白的羊群,不就是老人永恒的希望吗?“永远泛着雪白的青春”的羊群啊,在老人生命的黄昏,不正闪动着迷人的光芒吗?
老人的“老”与羊群的“青春”、羊之声的柔与山之峰的刚,诗人采取对比手法,为我们展现出了老人守土为乐、坚忍不拔的崇高品质。
我们在为老人不屈精神点赞时,更为如今山村残酷的现实而痛心。青壮年都走出大山打工去了,村里留下的除了垂垂老者,都是些乳臭未干的儿童。
于是,“咩、咩、咩……”的叫声,唤醒山的柔情,将巫山大地的悲壮,推上山巅。
于是,读者在诗人煞费苦心营造的意境中,将感情推上巫山之巅。
巫山大地
诗/张乾东(重庆)
坐在长江岸边
流水在波涛中讲述
每一朵浪花都是
历史的结晶
站进巫灵腹地
时光在群山中起伏
每一座山峰都是
祖先的壮志
苍老的巫山大地
永远那么年轻
流水携群山汹涌向前
惊涛拍岸激起千层浪
年轻的巫山大地
永远那么沧桑
历史与血液共荣共存
还有无数风雨要穿越
我只听命于向东的长江
将我的血液卷进大海
我只臣服于擎天的群峰
将我的信仰直插青云
一曲豪歌向天涯
文/李冬平
《巫山大地》是一首适合朗诵的抒情诗。
因了“惊涛拍岸激起千层浪”的磅礴气势。因了“信仰直插青云”的万丈豪情。
因了若长江涛浪层层递进的节奏。因了似巫山群峰连绵起伏的情感。
巫山,历史悠久,风景秀丽。长江三峡的美景,引人入胜;巫山神女的传说,脍炙人口。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为之折腰。
李白有“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的记录,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写下“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的妙句。
当然,流传最广的当属唐代诗人元稹之《离思》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悼念亡妻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此刻,来自巫山大地的诗人张乾东,更有不同于元稹的特别情怀。诗人“坐在长江岸边”,“站在巫灵腹地”,眺望着翻滚的“波涛”和起伏的“群峰”,眺望着“历史的结晶”和“祖先的壮志”,思绪涌涌,心潮难平。
诗人仿佛看见,信息时代的列车,正隆隆驶进古老的巫山大地。一条条蜿蜒的公路,一栋栋挺立的楼房,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如今家乡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
诗人自豪地写道:“苍老的巫山大地/永远那么年轻”。是啊!年轻就有活力,年轻就是资本,年轻就存希望。
兴奋之余,诗人清醒地认识到,家乡未来的发展之路还很漫长,“还有无数风雨要穿越”。但是,在诗人眼中,这些困难算不了什么,更能激起63万巫山人改天换地的决心和斗志。
所以,在诗的结尾,诗人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紧跟党走,将“血液卷进大海”,将“信仰直插青云”,脚踏实地,奋发图强,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株小草与悬崖
诗/张乾东(重庆)
一座悬崖孤立在
群山之间
一株小草孤立在
悬崖之上
小草年复一年重复孤单的使命
由青变黄由黄变青
吐露着悬崖的心思
风穿过它们的身体
把时光越磨越锋利
千百年来
它们紧紧相依
读瘦了天空与大地
坚定信念守忠诚
文/李冬平
这是一首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启人心智的哲理小诗。
“一座悬崖孤立在/群山之间/一株小草孤立在/悬崖之上”。诗人抓住“群山之间”两个孤立的意象:“悬崖”、“小草”,把“小草的渺小”置于“悬崖的强大”之中,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小草”和“悬崖”的关系,是一种“小”和“大”相互敬重、互为依存的关系。其核心纽带,是坚定的信念和矢志不渝的忠诚。
“小草”无疑是卑微的。它可以是挥动扫帚的清洁工,可以是站在七尺讲台的人民教师,可以是手握钢枪的边防战士。?????可以是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角色,是生活中的你我他。
但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小草年复一年重复孤单的使命”,多像一名挥动扫帚的清洁工,在喧闹的大街上,坚守着责任;多像一名扬起教鞭的老师,在七尺讲台上,坚守着信念;多像一名手握钢枪的边防战士,在绵延的边防线上,坚守着忠诚。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凭着高度的责任心,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默默奉献。像一棵小草,“由青变黄由黄变青/吐露着悬崖的心思”。
“千百年来/它们紧紧相依”。这是怎样的一种忠诚?
这种忠诚,要经历“风穿过它们的身体”的磨难,要经得住时光锋利之刀的检验。
而这种忠诚,正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最好体现。无论遇到多大的风暴,小我服从大我,个人服从集体,人民服从国家。这是我们应该遵循的不二法则。
一名边防战士,只有守住忠诚,才能守住绵长的边防线。一名清洁工,只有守住忠诚,才能赢得一方干净。一名教师,只有守住忠诚,才能桃李满天下。??????每一个中国公民,只有将生命之根深深扎入华夏大地,坚定信念,爱岗敬业,才能创造佳绩,享受幸福。
李冬平制造一诗一评:宁明三篇复习要趁早喊娘
宁明(大连)
当我用乡音大声地喊娘的时候
她的耳朵一下子就不背了
娘不会使用手机接电话
却常把手机贴在耳边,一番自言自语后
脸上的皱纹就渐渐地舒展开了
娘的眼神儿时好时坏
她早已不能独立完成,一根线头
对一孔针鼻儿的准确寻找
却能从我小学毕业发黄的合影中
一眼指认出,那双最淘气的小眼睛
娘一生中,在母爱的田野上
精心栽培过五棵树苗
一棵先天夭折,两棵半途也被命运折断
剩下的两棵年已半百,虽然生活很艰难
但娘说,活着就好,活着就是娘的福气
娘越来越热衷于烧香磕头
年年许愿,年年还愿
我虽没问过,她啥时开始变得如此迷信
但做为从不向人低头的儿子
却又特别能够理解,并深深感激
娘向墙上那张黄灿灿的神像,用猪头和白馍
每每虔诚祈祷时的心理
明天又是母亲节了
我要给八十三岁的老娘打个电话
不祝她节日快乐,也不祝她万事如意
我只愿,从不知母亲节为何物的娘啊
能再多几年听到,我大声喊娘的声音
一声娘啊撼人心
文/李冬平
当代著名诗人宁明,毕业于俄罗斯联邦加加林空军军事学院,曾经的空军特级飞行员,生着一双翱翔蓝天的钢铁翅膀,长着一颗坚如磐石的刚强之心。
就是这样一位铁骨铮铮的硬汉,面对八十三岁老母亲,胸中奔涌的情感却温润似水,柔软如丝。
“娘!”一声深切的呼唤,惊天地,撼人心,喊得人热泪滚滚。
感人心者,发乎于情。《喊娘》就是一首发乎真情的好诗,一字一句,都是从诗人心底汩汩流淌出来的。
诗人满怀深情地向读者展现母亲“听”“看”“烧香磕头”等几个画面,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细节,直抓人心。
娘的听力不中了,可是,“当我用乡音大声地喊娘的时候/她的耳朵一下子就不背了”。“娘不会使用手机接电话/却常把手机贴在耳边”。
娘的视力不好了,“却能从我小学毕业发黄的合影中/一眼指认出,那双最淘气的小眼睛”。
人们不禁要问:是怎样神奇的力量支配着娘的一举一动?
答案当是母子连心。
娘经历过太多坎坷。“虽然生活很艰难”,但娘得出了一个朴素的结论:“活着就好,活着就是娘的福气”。
而“娘越来越热衷于烧香磕头”,“她啥时开始变得如此迷信”?
娘是在虔诚祈祷孩子们好好地活着啊!
这就是娘,一个普普通通的母亲,一个普普通通母亲对孩子无私博大的爱。
一个人无论年纪多大,地位多高,身处何地,在母亲的眼里,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母亲的牵挂,是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因为有了八十三岁娘的牵挂,年过半百的诗人无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所以,诗人动情地道出心声:
“我只愿,从不知母亲节为何物的娘啊/能再多几年听到,我大声喊娘的声音”。
诗人“大声喊娘的声音”,恰如一把重锤,给世人敲响了警钟——
天下的儿女们,趁娘在世,好好地陪陪娘,好好地照顾娘。
有道是:孝敬老人要趁早,莫等娘走空叹息。
杜甘固
诗/宁明(大连)
像身上的一块胎记
小村的名字
五十三年不曾离开过我
岁月之手再巧
也不能从我的童年记忆中
不疼不痒地
将小村灰突突的形象抹掉
比一粒芝麻还小的村庄
在全国地图上,总是落不下
自己堂堂正正的户口
想一想年迈的爹娘
我就想对着小村的方向磕个头
只有向小村下跪时
才能看清,它脸上的皱纹
比曾经受到过的伤害还深
乡思悠悠情满怀
文/李冬平
《杜甘固》是著名诗人宁明组诗《老家魏州》(《杜甘固》、《梨花》、《车往镇》)里的一首,这组诗在“美丽河北,名村古镇”网络诗歌大奖赛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斩获1万元奖金。
这组诗为何能打动挑剔的专家评委?《杜甘固》便给出了答案。
“像身上的一块胎记/小村的名字”。曾为空军特级飞行员的诗人以一个形象贴切的比喻开篇,出手不凡。恰似诗人驾驶着战斗机按下发射按钮,一枚导弹呼啸着穿膛而出。
胎记,父母基因遗传或变异的特殊产物,是生命的传承。胎记是神圣的,一旦嵌于身上,就打上了父母深刻的烙印,再也割裂不开。
杜甘固,像一块胎记在身,“五十三年不曾离开过我”。悠悠乡情,盈满诗人胸怀。而且这一块胎记,会跟着诗人走一辈子。
众所周知,在国人心目中,乡情永远是至高无上的,剪不断,理还乱,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且,像诗人这样出生农村、远离家乡、定居城市并上了年纪的一代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父老乡亲的思念情更深,对家乡故土的怀想意更浓。
“岁月之手再巧”,岂能“将小村灰突突的形象抹掉”!“灰突突”一词,容量大,有张力,是当年小村的真实写照。一方面,实写小村的贫穷落后;另一方面,衍生出千百年来老百姓对土地的质朴情愫。
当然,“我”与小伙伴们在泥地里撒泼打滚的童年也是“灰突突”了。正是儿时在“灰突突”的日子里摸爬滚打,才锻就了硬朗的身体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诗人长大后才有幸成为翱翔蓝天的“空中骄子”,也才能在某一天驾驶着战斗机,自豪地飞过家乡的上空。
诗人驾驶战斗机飞过家乡的上空时,曾对照航空地图寻找家乡的小镇。他蓦然发现,自己狭窄的童年生活竟只有小黑点那么大。(见《车往镇》)
杜甘固小啊!在祖国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比一粒芝麻还小”,全国地图上自然不会有其位置。然唯其小,才浓缩了诗人比蓝天还辽阔的博大情怀。
这个安放生命和灵魂的小村庄啊!叫“我”如何不想她?!“想一想年迈的爹娘/我就想对着小村的方向磕个头”,欲走进逝去的沧桑岁月,“我”就想“向小村下跪”。
这一“磕”一“跪”,诗人把虔敬之心和盘托出,把思乡浓情发挥到极致。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男子汉形象,如一座山峰,高高地耸立在了读者面前。
与鱼对话
诗/宁明(大连)
我养的这几条小鱼,似又
怀有了新的远大理想
它们天天用目不转睛的眼神儿
穿透鱼缸,向着远方眺望
我想告诉它们,在一座海滨城市
做一条有志向的鱼是悲哀的
大海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涯
即使鱼有很尖锐的思想
也刺不透,那层很薄的透明玻璃
我还想劝劝这些鱼
一生在鱼缸里寻欢作乐没什么不好
不要再去幻想那些惊涛骇浪
享受美食的鱼,换了一个生存环境
也许就成了别人的美食
其实,鱼向往的自由并不一定太大
那个教唆天高任鸟飞的人
也并不真正了解每一只鸟,只是他
深深地误导了一辈又一辈的鱼
让许多跃跃欲试的小鱼对海面下
深藏的险恶,永远一无所知
脚踏实地莫空想
文/李冬平
著名诗人宁明最懂读者特别是不写诗的读者的心。
他不炫语言之技,不行晦涩之风,把诗写得情真意切、清新晓畅,让人读得轻松,看得明白。
但这并未影响其诗醇香的韵味、深邃的意境、深刻的内涵以及接地气的力量。也并未妨碍读者对他诗歌的偏爱。
诗人胸藏家国情怀,心系多彩人生,白癜风有哪些什么症状白癜风的防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jingmayi.com/myfz/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