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女孩,做客家人的专属商城!交流.
平远,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小城。这里不仅仅有古朴的民风,热情好客的客家人,还孕育出了扎根乡土,独具风格的油画家、钢笔画家姚伟文,下面就一起来欣赏他笔下的平远吧~
记忆
《世居之地》
粉墙黛瓦,高耸的马头墙,构造精致的飞檐,虽历经岁月沧桑,仍难掩其昔日的豪奢。屋旁光秃着枝丫的老柿树似乎在年复一年的诉说着老屋的如烟往事,树枝上稀疏地挂着的小灯笼似的柿子仍在祈祷老屋的子子孙孙“事事(柿柿)如意”,“事(柿)业兴旺”。
风物
《秋籁》
《丰收》
橙黄的玉米棒子,簇拥着串成一个黄灿灿的世界,散发着田野泥土的气息和阳光雨露的芬芳。阳光一般灿烂的颜色,映衬着阳光一般灿烂的笑容,这,就是丰收的笑容。
风土
《又见二叔》
一个地道的农村汉子,田野是他的舞台,劳动就是他的演出。肩上扛着收获的玉米。劳作的辛苦已完全被丰收的喜悦所代替,舒坦、幸福的笑容,坚实、自信的脚步,让我们感到了中国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本色》
中国农民千百年来都处在极为艰苦的生存状态中,但他们知足常乐,心灵纯朴,画面中的两位农民兄弟,正海阔天空地聊着什么,脸上的皱纹里透出的不是疲惫与苦涩,而是憨厚、纯朴、灿烂奔放的笑容。从他们的笑容里,我们感悟到了中国农民的纯朴、积极、乐观和真善美的本色。
《爷爷·鱼塘》
田野里,鱼塘边,老大爷正蹲在鱼塘的“栈桥”上熟练地投放喂鱼的青草。几十年来,他一直在这片田野中劳作耕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几十年如一日。客家人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优良传统已经溶入他的血脉之中。
《阿婆》
一双曾经白皙粉嫩的手,如今变得苍老而又粗糙。这双手,抚养了一群儿女,浆洗过多少衣服,日复一日操持家务,拿过镰刀,扛过锄头,如今依然不辍劳作,这就是伟大的母亲的手。
《小红袄》
穿着红底白花小红袄的小女孩背着书包,正蹦蹦跳跳的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脚下是中国乡村常见的古老的石板路,岁月已经将石板磨成了一块时光的镜子。石板路的尽头,就是一排青砖瓦顶的老屋,虽然日渐失去了她昔日的光华,伴随着时光的流逝已经成为乡土记忆的符号,是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小女孩的根已深深的扎在了这里。
风情
《老厝风情?苍风》
一块顽石,在能工巧匠的精心雕刻、打磨之下,成就了它千万年的梦想,被镶嵌在围龙屋的院墙上。坚固的质地,平衡对称的图案,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如初,与客家围龙屋可谓相得益彰。
《老厝风情?家声》
一只曾经见证客家人日常起居的衣柜。油漆斑驳的门扇,深深烙印下了岁月沧桑的痕迹,青铜的锁具在岁月风尘的打磨中愈显出特有幽亮的光泽。这扇门,这把锁,记忆了多少代客家儿女勤俭持家的故事,珍藏了客家儿女生活的秘密、梦想和追求。岁月流逝、风采依然。
《老厝风情?媛痕》
围龙屋的大门一脸沧桑,仿佛是大树的年轮一样,忠实地记录了老屋的历史。多少悲欢离合、婚丧嫁娶的故事,在这扇门里上演,多少童年的嬉戏借助大门来表演,那对铁环,成了儿童们的玩具且经久耐用,可以当吊环、可以荡秋千,岁月无声,却生动地铭刻在老屋的大门上。
《老厝风情?锁》
客家围龙屋不仅以其结构宏大严谨著称,其细节之精美往往更加令人赞叹,充分体现了客家人聪明智慧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瞧,画面上围龙屋内的一扇屏风门,上面的雕花乃至铜锁具,堪称精致。历经岁月的磨洗,更显现出凝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老厝风情?农家工具》
竹笠之于南方人,恰如头巾之于西北人,已成为南方地区的人文符号。主人劳作回来,将其随劳动工具一块挂在屋檐下,既方便取用,又成了南方民居的一种装饰与点缀,没有它们,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
《老厝风情?夕照》
夕阳的余晖无声地落在农家庭院前的泥墙上,墙上挂着农家劳作的工具竹篮。简朴的农家细节,透着宁静祥和的乡土情韵。
《老厝风情?觅食》
破败冷落的农家院落,仿佛一段尘封的历史,诉说昔日的繁华身世。岁月可以模糊一切,那群悠然觅食的公鸡和母鸡,犹如在安逸的环境中长大不谙世事的孩子,全然无法理解眼前的历史沧桑,一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的淡然。
《老厝风情?虎头》
百兽之王,铜铃似的眼睛,竖起的耳朵。望而生畏的大嘴,真是“虎虎生威”,难怪连“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人类,也要敬你三分。千百年来,你一直是人类崇拜的偶像,因为你是勇敢无畏的象征,是强者的象征。
作者:姚伟文
姚伟文,笔名:姚蔚文,广东梅州平远人,油画家、钢笔画家、平远县书画院院长,平远县政协委员,广东客家画院特聘画家,年至今已有二十多件作品入选全国、省市各类美展并获奖。其中《还我河山》获广东省第十三届美术作品联展金奖。
请长按下图识别北京中科专注治疗白癜风乌鲁木齐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jingmayi.com/myfz/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