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下的稻田
来源:章以诺
梦
回
凉
灯
凌晨五点多钟,咳了几声嗽,第一反应——糟了,感冒上身了。旁边躺着一个鼻子不通艰难呼吸的低烧患者,帐篷不宜久留。把瞌睡虫摁死,从篷内爬出。天儿蒙蒙亮,我要出去跑步,我要呼吸山林的新鲜空气,我要洗肺,把病毒都洗出去。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我一路小跑至一个峡谷边,没力气大吼,索性打开四肢躺在了路边。清凉的山风吹啊吹,林子里的鸟儿叫啊叫,除了鸟叫,什么声儿都没有。该是倦意拽着我,躺在那儿快要睡着。迷迷糊糊的,听到风声鹰唳,我迷离着双眼,看到那头老鹰乘风展翅,发出凄厉的叫声,钩喙衔着一粒硕大的种子,只见它停在山巅,往峡谷里扔下种子,又腾空飞远。若干年后,这里长出漫山遍野的大树,结着会发光的果实,夜空下,如一盏盏明灯。一支从远方逃难而来的苗人,在一个漆黑的夜里,发现这满山满谷发光的果实,疯了似地采摘果实以活命。这支苗人在此安营扎寨,生产劳作,休养生息。这个地方被他们称为“粮登”,苗语的大意为“老鹰落脚的地方”。后来被音译为汉语——“粮登”,一个美丽的错误,“粮登”又成了“凉灯”。
一辆汽车呼啸而过,我惊惶睁开眼,哦,原来是个梦。车走了,仍倦怠,卧地不起,想着这几日的来来往往,又要睡着。这次,不是梦了。
还是那条盘山公路,我们从湖南凤凰山江镇驱车到了凉灯二组。
早安,凉灯
来源:彭锦珑
凉灯村是苗族人聚居地,距湖南凤凰2万余米,有余年的历史。交通闭塞,村子年才得以通电,今年四月份才得以通公路。村子下辖五个组,余人。村子里以龙、吴两大姓氏为主。当地以农业经济为主,土地薄瘠,村民们种的谷物蔬果多是自足,少有结余能卖到市场上去。各家各户普遍有养猪、牛、羊、鸡等牲禽。村里的青壮年要么在家务农,要么外出打工。村子概貌与现今多数农村无异,若是拉近镜头,睹其细节,相形之下,差距明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在美丽的山水间,物质水平并未因这方水土而与时俱进。
凉灯的暮色
来源:章以诺
村里房屋依山而建,屋舍俨然。黛瓦土墙,小木窗静置墙内,一扇木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整个房屋是木制结构,木房顶,木梁,木柱子。屋内一个大通间,饮食起居,共在一室。左侧靠前是架着两口大锅的灶台,生柴火。据说,灶台位置与该户人家的姓氏有关,姓龙灶台在左,姓吴灶台在右。左右两侧靠里各设有一张床,其外有帘子遮挡。条件稍好的村户,家中置有电视、冰箱、电饭锅等电器,条件稍差的村户,可谓家无长物,萧条冷清。长年烟熏火燎,屋内暗沉肃穆。居于暗处的家什儿,透着别样的古旧气息,像久藏于暗室的旧书籍。倘若不开门窗,屋里没有半点儿光亮。关了门,光线从两口小木窗透进来,一束一束的,照出屋内的局部,光束里跳跃着尘埃。屋外的小偏房是猪圈,圈旁即是厕所,木门锁着。
凉灯屋舍
来源:湖南常德随手公益志愿者
市场经济热火朝天,外面世界日新月异,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庄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着一种古老而安宁的恬静美。当城里人在市场洪流里千方百计谋生时,朴实的乡人仍然面朝黄土、背朝天,不那么投机取巧地活着。他们只是默默耕耘,不问收获。不管丰收还是欠收,第二年春天,他们又卷起裤管儿在田地里播种。他们看天吃饭,依地而生,那种对土地的忠诚与依赖在他们年复一年的耕耘与守望里。这样的守望,是令人心生敬佩与感动的。这样的守望,在山河破碎、故人已去的今天是那么的弥足珍贵。这里的人不懒,有着千年以来中国农民的勤劳。他们屋前的院坝干净整洁,门口的柴垛码得规矩整齐。晨光初上,井边便有乡人蹲地洗衣。艳阳高照,他们往马背上装砂石、水泥,人走马驮,一趟又一趟,只为造一间遮风避雨之所。日来月往,风云变幻,这个小村庄晨兴中苏醒,夜归里睡去,日复一日地安住在渺小角落。
来源:章以诺
希望小学,村里唯一的学校,两间教室,一间办公室,一个小操场,一根国旗杆,一个篮球架,一个乒乓球台,两架秋千。村小虽小,有学生上课,该是温馨又美好的。我们去时,操场一角堆着垃圾,书本散落在教室角落,办公室里满是课本,大部分课桌都堆在一间教室里,其内还有学生们的课本。人去室空,一片凋敝。据说,小学于去年停课,因村里孩子人数达不到办校标准,受政府规划,并入山江学区。村里孩子若要读书,需往山江镇就读。山江距凉灯有十来里路,孩子上学只得在镇上租房,且需大人陪护。这意味着需投入足够的财力和人力才能使孩子读成书。家庭贫困的孩子只能放逐在乡间。
我们放歌纵酒的那晚,有位中年男人拉着一位朋友,用不标准的普通话向我们讲述当地孩子受教育的难处。他讲了很多,像是抓住一根活命的稻草,热闹中一人静静地讲,不顾我们是否耐烦。他希望我们能把当地的教育现状反映出去,他希望孩子们能读上书。操场中央火红的篝火照着他已有皱纹的脸庞,朋友点头应承。当晚,曲终人散,我和村长吴哥使酒聊天,主要的话题还是教育。吴哥说,他们是出去打过工的人,没读过书,只能在城市里干苦力,他不想下一代乃至下下一代延续这样的命运。听得出来,教育问题是他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难题,亟待解决,而现实的阻难让村长焦头烂额又束手无策。我这个听众也只是听着,不敢说出一句承诺,我能怎么办?我来到这里,我离开这里,然后呢?
来源:章以诺
黄于纲,青年画家,凉灯的点灯人。因为他,我们才得以来到这里。他年来到凉灯,开始自己的绘画创作,一画就是14年。当年村子里还未通公路,他从山江步行四小时来到村里,和村民们打成一片,在相对艰苦的条件里,创作着自己的凉灯作品。他说他本也是农村出身,这里让他有回归乡土的亲切感。我是从野哥的《凤凰以西两万米——黄于纲和他的凉灯艺术》(详情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到他,得知了他坎坷起伏的过去。如果一切早有安排,那黄于纲在艰难的命途中最终把握了自己的命运,活出了属于自己的自信。他的故事被媒体及作家呈现后,有人十分佩服他不畏坎坷的坚持。他却不觉得自己在坚持。的确,当画画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后,它就跟平日的吃喝拉撒睡一样寻常又非做不可。但它又不同于生理本能,就算是命中注定,可上帝从来不会告诉你命运的安排,只能自己去探索、挖掘、寻找、努力。从来没有轻而易举的坚持,只有始终如一的热爱。他说,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艺术品,就看如何去发生关系,如何去转换。在日常的聊天中,他会不经意提到自己的创作,言语间难掩自信。他率真随和,没有艺术家予人的高冷装逼的直观感受。回到乡野的他,自然、快乐。走到梨树下,他会捡起石头划出美丽的抛物线打梨子,一个个未成年梨子“刷刷”掉落下来。他拿起盆往井里舀水,朝大人小孩泼去,一群人就跟着欢腾起来。他与凉灯,可谓相互成就。因为凉灯,他走入大众的视野;因为他,凉灯为外来人知晓。他与凉灯发生着关系,他的所见所闻所感转换成艺术创作。凉灯,这个偏远的苗族村落成了他画笔下的一件作品,令人震撼惊艳。一批艺术家和评论家也因此涌入凉灯,为凉灯又添了一笔文艺美。
黄于纲砸梨
来源:小路
来源:章以诺
黄于纲在凉灯的作品展览
来源:湖南常德随手公益志愿者
于凉灯的最后一晚,吃过饭,搭好帐篷,与纲嫂、力姐、诺哥一起去求全家看黄于纲画画。
求全,到凉灯的当晚在村长家中有过一面。第三晚,我们准备睡了,他打着电筒来了小学,晃了几眼,又走了。听村长说,他时常一个人在村子里游荡。他不好酒,嗜烟,腿脚略有残疾,一双大眼泛着呆滞,瞳孔空洞,瘦弱,这一切还看不出他有智力障碍的内涵。可他确乎是有智力障碍的,他的妻子智力同有障碍。据说,求全老婆有过五次婚姻,均因生育问题而被男方退婚。求全家不愿他光棍一辈子,便娶了命运同样凄苦的她。前辈支招,求全老婆喝了良药才得以生育并保住了婚姻。两人育有五子,其中一子夭折,余两男两女,均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大儿子已有十八岁,在山江镇上读初中;大女儿,12岁,蓬头垢面,身材瘦削;小女儿,8岁,光头,打着赤脚;小儿子,6岁,不慎在乒乓球台尖角处磕破了头,医院,由奶奶照顾。求全几乎没有劳动力,他老婆也只能做些家务活。这个七口之家全靠年已古稀的奶奶操持,奶奶种地养猪照顾家人。
中间排右二即是求全
来源:彭锦珑
常德随手公益志愿者到达当日,我与他们一起去求全家家访。求全两个女儿排在队伍里等着领取书包文具。而后,我们带着俩女孩儿去他们家。两个女儿沉默不语,时而露出灿烂的笑,只是那双明亮的眼睛忽闪忽闪地发着光。他们也不与村里的小孩儿一起玩,其他小孩儿也说很少听他们说话。我牵着大女儿,她不排斥我,由我牵着她一起走,走到仅容许一人通行的狭窄处,我丢开她,让她走前面,她却拉着我,不放手。到了她家门口,木门紧锁,屋里没人。求全出去了,医院照顾弟弟。下午,我领着一群孩子去买AD钙,她俩也去了。刚走出一小段路,我折回教室从包里拿出一个面包。我把面包分给她俩吃,她们没有拒绝,把面包握在手里握成了团儿。之所以折回去,是我突然想到这俩孩子这一天还没吃饭呢,没人给他们做饭。后来,再看到大女儿时,她仍是不语,看着我微笑,不需要言语,我分明从那眼睛里看到了纯真与善良。
深夜,坐在求全家看黄于纲画画。求全家算是村里最悲苦的一家。昏黄灯光照着一个沉重又肃穆的家,求全老婆佝着背安静地站在灶旁,一个近四十岁的六七十岁身躯,站在最底层的需求层次里,黄灯照不亮黯淡的角落,却温暖着她苍老的脸庞。我不懂美术,在目睹那一瞬,感动漫过心底,莫名其妙的感动刹那间成了全部感受。我想,在那一瞬,我看到了黄于纲作品里所要传递的温暖,于荒寒中绽放出的温暖。
画画中的黄于纲
来源:章以诺
黄于纲作品《求全家的夏夜》
吴哥,凉灯村村长。凉灯几日,吃饭在他家或是他丈母娘家。在黄于纲别有浪漫心思的安排下,我们在稻田边吃过羊肉火锅,在夜空下吃过牛肉火锅。听他说,当地人很少把饭桌搬出来吃饭的。在暮色四合的苍穹之下,一伙儿人窝在屋里吃饭喝酒、谈笑风生,岂不辜负了这良辰美景?古有稼轩“稻花香里说丰年”,今有凉灯“稻花香过煮火锅”。
吴哥是个极热情好客的人。听说我们要来,专门杀了两只鸡招待。他家鸡有未卜先知之觉悟。吴哥正说要去捉两只鸡上案板,结果刚好有两只鸡送上门来,吴哥自然是暗自一笑,手到擒来。吴哥家的狗见到我们几张生面孔,不吼不叫,还摇尾巴。诺哥说,什么样的主人带出什么样的狗,一看这狗就可见主人的热情好客。吴哥不爱喝啤酒,是白酒高手,喜欢一杯干。苗人好酒。在吴哥家吃饭,几乎每顿有酒。有天早饭,吴哥拿出白酒,一人倒点儿,大早上喝白的,有些招架不住,他却自得其乐。他们喝酒也有讲究。客人初来乍到,有迎客酒;客人告辞离开,有送客酒。迎来送往,皆有待客之礼。吴哥为人实在,他自己也说自己是有什么说什么,不会说套话。对于凉灯未来的发展,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后,他若有所思又茫然无措。
姚姐,湖南常德随手公益的负责人。此次凉灯公益行由她牵头组织,九台车从常德浩浩荡荡开到凉灯,有38人,其中还有七十余岁的老人和几岁小孩。他们此行主要是给村民们分享卫生知识、给孩子们发放书包文具衣服。到达的当天下午他们就着手准备烧烤,各小组分组行动,把活动氛围逐步推向高潮。我在教室门口与姚姐有了照面,那是过目不忘的一眼,好像之前就认识似的。晚上,大伙儿都入帐休息了,我、姚姐、力姐三人还在夜下喝酒聊天。姚姐是一名狱警,工作上勤勤恳恳,工作之外也不忘丰富个人生活。她年结缘随手公益。在那之前,她已经在以一己之力服务社会公共事业,而她浑然不知那叫公益,她不知道自己原来做的是公益。她心灵手巧,会做很多漂亮的手作,会织漂亮又时髦的毛衣。她身为60后,活得很是年轻,通过学习、思考、实践,不断更新自己,充实自己。为了更好与孩子们相处,她去学了色彩搭配,然后教孩子们认识色彩,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前段时间,她带着自己的母亲自驾游去了西藏,来回24天。在我看来,她活得明白,如她所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就去做。我总结了她三个特点。一、自带佛性。浮躁的今天,她能静下来去钻研手工,钩织线路复杂的毛衣。她在没有公益概念的情况下自发地做着善事。二、思维很西化。做事严谨细心,有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思考和态度;三、60后里的异数。老一辈人里,姚姐这样的人难得一遇,她没有蝇营狗苟地活着,也没有吃饱喝足便万事大吉地活着,她有她自己的追求,并且在行动。说姚姐是“江湖大姐”不为过,这种人就该是操江湖的。
举瓶同乐
来源:章以诺
姚姐
来源:湖南常德随手公益志愿者
城市,我是夜晚的孩子;乡间,我是田野的孩子。暑假先后去了大理、苏州、上海,唯有在凉灯我是没有自己的。我把自己交付给了乡野。听说要抓鸡,踊跃报名。朋友支着电筒,我钻进房子底下的鸡棚,蹲在底下向一群瑟缩着抱团取暖的鸡发起捉拿。眼疾手快,捉住鸡,就往口袋里扔。和当地的孩子们没大没小,我称呼他们“姐姐”“哥哥”,和他们疯天疯地,老鹰捉小鸡、情景游戏、通关、唱歌,岁数上我是个大人,但我无比确定内心的小孩一直活着。从峡谷爬上山顶,爬到最后激情突然喷发,和诺哥一前一后地唱歌,通俗唱法、美声唱法、山歌、吟唱,随兴而唱,所到之处,歌声缭绕。回村里路上,碰到当地一小伙子要去地里摘西瓜,赶紧把手头的东西扔给朋友,跟着小伙子去搬西瓜。我是愉悦的,愉悦地和他聊天,愉悦地请教他怎么看瓜,愉悦地摘辣椒,愉悦地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村。
鸡棚里的我
来源:章以诺
来源:李力
来源:章以诺
最后一天,海洋带我们去峡谷的水潭玩水、捉螃蟹。那是玩得极开心的一天。捉螃蟹,我是既不专业也不敬业,玩水倒是喜欢。不会游泳,一个人走到深水区,踩不到底,又浮不起来,在水里上下浮沉,试着憋口气钻水里浮起来,失败。呼吸变得着急,挣扎。浮上来,喊一声“章以诺”,又沉下去,再浮上来,又喊,再沉。我拼了命喊诺哥,他就在对面石头上。我在水里惊慌失措,只有大声喊他,我感觉他走得好慢,我喊了他好久。终于,他把我托回了岸边。无语的是,起初他们还以为我是闹着玩的。我说,我们这种人拿根绳子上吊你们还以为是去荡秋千。他们去了阴凉处生火烤螃蟹,我一人在潭里学游泳,自娱自乐。我游不到瀑布的石壁,就沿着边上走过去。瀑布底下,趴着石壁往上爬了一小段,然后贴壁喝水。继续往左走,水流更大。走到一处,脚一滑,“扑通”掉到水里。我以为我进了深水区,还好踩到了石头。石头很滑,石壁上能抓住的坑很浅。当时力姐刚好过来,我本能地说了一句,李力姐,我快要抓不住了。最后还是上来了。
这个峡谷,山清水秀。到峡谷,没有清晰可见的小路。我们从盘山公路一侧踩着碎石小心下来,又走过大石块,穿小竹林,到了水潭。这些大小不一的石头该是炸山炸出来的,不乏漂亮可人的石头。海洋对石头有着迷之热爱。头天才从一个很深的峡谷把一块大龙珠背出山。到了这个峡谷,又成了捡石者,走到哪儿捡到哪儿,还不忘配上赞不绝口的鉴定词。哦,龙珠,是石头,是有着由内而外一圈一圈像眼睛似的纹理的石头。日本动漫《七龙珠》里说,集齐七颗龙珠召唤神龙。神龙消失后,龙珠就会变成石头。在凉灯,岂止七颗龙珠,七百颗、七千颗都有。悬崖上挂着的瀑布一泻而下,形成了这个小水潭,瀑布水流不大,如山涧,清且高。“闻水声,如鸣佩环”(柳宗元《小石潭记》)。水潭的水尤为清冽,以各种石头为底。下到水潭里去,清爽怡人。此峡谷不深,没有遮天蔽日,倒也隔出了一方天。四面环山,处峡谷,闻水声,望流云,时阴时晴,清幽宁静,心舒神怡。山里的时间走得慢。在水潭边洗衣服,心静如水,仿佛回到古代,成了浣衣女。“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柳永《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多美。
来源:章以诺
凉灯代表队新晋跳水运动员龙海洋
来源:章以诺
在凉灯几日,当属第一晚的星空最美,美得真想找个男人睡。清澈的夜空,漫天的星星,记忆里就没见过如此美的夜空。还看到了流星,平生第一次看到流星。流星划过夜空,与星河碰撞,小尾巴化作轻烟转瞬即逝。经力姐指点,认识了星图里耀眼的牛郎星、织女星。银汉迢迢,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含情脉脉。凉灯的夜,有繁星闪闪,有秋虫切切,那么静,那么静,连风都听得到,听得到。那晚,我做了一个奇美的梦。梦到蓝色的夜空,一道光从中间向两边迅速划过,天空亮了。
山色朦胧
来源:章以诺
最后一夜,朋友都睡了。天暗星稀,蝉鸣依旧。我坐在秋千上,轻轻地摇,摇啊摇,摇到天河桥。我大概是把自己忘了。就像此刻,凉灯的清晨,山间吐着仙气,鸟儿欢呼雀跃,我躺在路边,浸润在清凉的山风里。
这,不是梦。
黄灿灿的螃蟹
来源:章以诺
对山高歌的诺哥
来源:小路
峡谷边上的合影
来源:黄于纲
来源:章以诺
来源:黄于纲
说明:第一段灰色字体部分不是传说,是我瞎编的。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jingmayi.com/myfz/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