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蚂蚁

蚂蚁金服被罚的背后


文/孟永辉

靴子终于落地。

蚂蚁集团及旗下机构、相关控股股东、负责相关业务的高级管理人员合计被处以罚款(含没收违法所得)71.23亿元。与蚂蚁金服同时,以腾讯为代表的其他公司,同样亦得到了处罚。

虽然外界对此早已有所臆测,但是,等到真正的处罚下来,依然还是引发了不少的震动。对于蚂蚁金服因何被罚,其实在有关公告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丝端倪。公告显示,蚂蚁集团因违反对公司治理的相关规定,违反关联交易管理规定,被罚1.75亿元。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蚂蚁集团因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包括存在引人误解的金融营销宣传行为,侵害消费者知情权;未向部分客户群体明示还款要求;未按规定处理部分消费者个人信息,以及违规参与银行保险机构业务活动,包括违规参与保险代理、保险经纪业务;违规参与销售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产品、银行理财产品、互联网存款产品),被罚没合计超37.62亿元。

另据浙江证监会公告,对蚂蚁(杭州)基金销售有限公司处以万元罚款。

可以看出的是,蚂蚁金服被罚,基本上与其违规参与互联网金融活动有关。说到底,蚂蚁金服仅仅只是一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却凭借自身的平台优势做了那些需要正规金融公司才能做的事情。

从这个角度来看,蚂蚁金服被罚,更多地是一次对于平台经济的校正,特别是对于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互联网模式的正本清源。可以预见的是,以蚂蚁金服被罚为起点,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平台型金融模式将会真正从野蛮生长期,进入到规范发展期。

因此,认识到蚂蚁金服被罚背后的内在原因,对于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互联网金融,乃至金融科技的发展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互联网金融,不应是收割流量的工具

观察蚂蚁金服被罚的原因,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它的被罚几乎都是与其借助互联网的手段违规营销和销售金融产品以及违规获取用户信息有关。说到底,蚂蚁金服还是借助自身在互联网行业的影响力,特别是借助自身对于用户和流量强大的影响力,做起了收割用户和流量的买卖。

难道互联网金融真的应该如此吗?很显然,这是极大地低估了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内涵与意义的。无论是互联网金融也好,还是其他的金融类型也罢,它们都不应该仅仅只是收割用户和流量的工具和手段,而是更多地应当充当支撑实体经济的发展,更多地去助力用户和消费者去追求美好生活。

欲要实现这一点,仅仅只是一味地去销售金融产品,仅仅只是一味地去撮合和中介金融服务与消费者,很显然是不行的。它需要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玩家们更多地深入到实体经济当中,通过对于实体经济进行全方位的支撑和改造,实现实体经济的发展,进而去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从而实现金融与消费者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回顾互联网时代的蚂蚁金服的发展,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它仅仅只是将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jingmayi.com/myzz/1326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