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眼镜蚂蚁 > 眼镜蚂蚁的繁衍 > 让希特勒掉入陷阱的苏芬战争,蚂蚁单挑
当前位置: 眼镜蚂蚁 > 眼镜蚂蚁的繁衍 > 让希特勒掉入陷阱的苏芬战争,蚂蚁单挑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当你弱小的时候,该有怎样的自保与发展之道?那么芬兰这个国家在二战前后的表现,可以给你很多的启示。
年,中国抗战正进入苦战的同时,北欧也爆发了另一场让世人瞠目的以弱抗强的战争,就是苏芬战争。
希特勒的热脸为何贴了个冷屁股!
先说一个小插曲,年6月4日,正是纳粹德国如日中天之时。
芬兰军队总司令曼纳海姆迎来了75岁生日。
这一天他接到两份不同的厚礼,一是芬兰政府授予他“芬兰元帅”的军衔,他很高兴接受了;
希特勒二是希特勒本人亲自来给他拜寿。
但令人意外的是,曼纳海姆对希特勒的突然造访极不感冒,他特意选在一条偏僻的铁路线上与希特勒会面。
当希特勒看到一向崇拜的曼纳海姆后,居然不顾身份激动地向他跑了过来。
曼纳海姆却对希特勒身边的军官说:“军官不应跑步,这有失身份,只有士兵才这样做!”在希特勒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寿演说后。(详见《曼纳海姆元帅回忆录》)
曼纳海姆请他吃了顿饭,不知是否是特意安排,这顿饭菜的质量相当糟糕。
饭后,曼纳海姆又还点了一根特大的雪茄,大口大口地当着希特勒的面云吞雾绕,可是大家知道希特勒最受不了烟味。
曼纳海姆将军结果呢,希特勒在芬兰只逗留了5个小时就匆匆回国了。
希特勒本打算要求芬兰从北边对列宁格勒实行夹攻,但这场不愉快的见面显然使他心灰意冷,什么要求也没提就悻悻地打道回府了。
为何希特勒如此崇敬这个老爷子,而这个老爷子却又如此反常地对待希特勒?
这里的奥妙或许就在著名的苏芬战争中。
向苏联帝国“说不”的国家!
年8月23日,苏德两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其中就包括苏联建立“东方战线”,以建立德苏两国的战略缓冲地带。
简单来说,东方战线的要义就是要先吞并波罗的海的4个小国,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与芬兰。
此时,苏联相继要求这四国并入联邦时。其他三国都屈服了,唯有一个小国却跳出来说“不”
这个国家就是芬兰!
波罗的海国家示意图于是就爆发了世界上最奇葩的一场战争——苏芬战争,而这场战争正值二战爆发之时,让世界为之震惊,以至于让希特勒提前发动对苏作战,并极为高估苏德战争的前景?
说一下芬兰
芬兰,如果不是诺基亚曾经风靡世界,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国家。
大家也许不知道,现在的芬兰是世界第一富裕国家,年全球幸福指数,芬兰排名第一。
这么一个仅33万平方公里的小国,地处北欧偏僻苦寒的半岛之地。是如何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依靠任何国家,在强敌环伺中能够顽强生存,并成为最发达国家之一的呢?
这里面的道理也许从苏芬战争中看出来。
苏芬战争的领土关系为何要打芬兰呢?
这有必要先讲讲苏芬战争,苏德战争前是第一次苏芬战争,后期是第二次苏芬战争。我们主要讲一下第一次苏芬战争。
当时的苏联,通过快速工业化,已经是欧洲第一工业大国。在它提出要求时,满以为周边都是俯首贴耳。
居然有人说“不”!庞大的苏联低头一看,居然是小如蚂蚁的芬兰。
简单来说,年,苏联出于担心德国通过芬兰从北部进攻,提出以领土“交换”芬兰的汉科半岛。但汉科半岛却是芬兰防御苏联的屏障,遭到芬兰的拒绝。
于是苏联出兵芬兰,11月30日,苏联23个师共45万军队攻入芬兰边界,迅速抵达曼纳海姆防线。
芬兰全国人口才万,还不到中国一个地级市的人口。此时进行总动员后,兵力才12.5万人,几乎没有装甲部队。
苏军坦克苏军坦克累计投入应该不少于辆。空军架飞机参战
空军方面芬兰开战时才多架作战飞机,
火炮方面大概苏军有门大炮,而芬军是门。
16天打败芬兰!
在如此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明显是大象踩蚂蚁嘛。
斯大林认为在苏军碾压性的优势下,芬兰的抵抗不会超过16天,他甚至在战前就向苏军下达了手令,要求苏军不要跑得太远,以免进入瑞典的领土。
后来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当时曾狂言地说:“只要我们把嗓门稍微提高一些,芬兰人就会服从。如再不行的话,我们可以放一枪,芬兰人就会举手投降。我们就是这样想的。”
但事实却让人大跌眼镜,苏联在与芬兰军队一交手,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苏芬战争示意图苏军无法展开集群作战
在第一阶段的战争中,苏联军队才发现问题就来了。
芬兰是一个森林覆盖率最高,有个湖泊的狭长型国家,在芬兰琐碎的地形当中,苦逼的苏联军队根本无法展开大部队,进行他们最擅长的机械化集群冲击作战,而是被复杂地形分割成一个又一个的小股部队。
芬兰人充分利用芬兰的气候与多湖沼和森林的地形对抗苏军。苏军被“曼纳海姆防线”阻挡,芬兰军则身着与雪景相似的白色衣装,带着雪橇、狙击枪和燃烧弹,与苏军展开游击战。
苏芬战争芬兰的独特战术
在一个个深夜里,芬兰军队突然滑着雪橇出现在苏军周围,射杀没有掩体,被严寒冻得难以动弹的苏军士兵。
芬兰军队主要攻击策略很对头,就是打击对方的补给车队、医院。让苏联军队没有办法吃到热食,士气受到打击。
这种战术成功到什么程度呢?苏联红军第四十四师师长因败退被斯大林处极刑,罪名之一就是丢了55个野战厨房,锅都被缴获了你吃啥呀?
“白色死神”与“莫洛托夫鸡尾酒”
这场战争还出现了一个世界纪录,年—年的苏芬战争中,芬兰的狙击手之王西蒙·海耶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就用芬兰版的莫辛纳甘步枪射杀了名苏军(生涯总狙杀人),成为二战中杀敌最多的狙击手,绰号“白色死神”。
世界狙击之王西蒙·海耶芬兰人还发明了“莫洛托夫鸡尾酒”的燃烧瓶打坦克、车辆的办法,他们也前赴后继地把自制“鸡尾酒”扔向苏军坦克、运输车。这种“鸡尾酒”是将汽油、磷、助燃剂等混合燃料装到玻璃瓶内,然后用来投掷坦克装甲车,居然在战争中取得了奇效。
在12月份的防御战中,由曼纳海姆领导下的芬军取得辉煌的胜利,一举歼灭苏第9集团军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部两个整编师,苏军战死人,被俘;而芬军只损失了人,人受伤。
这就是著名索木斯萨耳米之战。
被迫和约
到了年2月初,苏军再次在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指挥下,重新集结54万大军,再次在卡累利阿地峡发动了精心准备的总攻,才突破了芬军的防线。
铁木辛哥元帅但是,鉴于芬兰人的顽强抵抗及国际形势的压力下。苏联高层也意识到,可以占领芬兰的土地,但无法征服芬兰人,最终放弃了吞并芬兰的企图。
苏芬战争,以苏联惨胜结束,最终迫使芬兰在《莫斯科和平协定》上签字。这份不平等条约使芬兰失去了第二大城市维堡,同时割让了4万平方公里领土。
此战,苏军伤亡高达人,损失坦克多辆,飞机架,芬兰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人(含平民)伤亡。
苏芬战争中的苏军士兵尸体这场战役为何打成这么奇葩,简单说一下主要原因。
1、芬兰复杂的地形适合开展游击战,不利于苏军展开大规模兵团作战。
2、苏军高层的轻敌误判等因素。苏军又遇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严寒。有利于善于滑雪作战的芬兰。这一招后来也被苏军学到,在后来的苏德战争中的莫斯科战役中起到了奇效。
3、以及苏军经过大清洗后,几乎很少有实战经验的将领,在实战中的指挥频频出错。譬如在苏联师长在不能架浮桥的地方架桥,导致后路被切断等问题。
4、最后,当然是芬兰人的团结一致、拼死一战的决心与能力。
但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好戏还在后头!
苏芬战争让希特勒产生严重误判!
由于这一战的原因,导致希特勒在评估苏德战争时,发生了严重误判,甚至认为以德军摧枯拉朽式的战力,不用到冬天就可以结束战争。
在年苏德战争爆发时,德军居然没有采购棉衣与取暖设备,直接导致德军缺乏冬衣,它的坦克、汽车在莫斯科战役中无法启动。
同时这场战争,又让希特勒急不可耐地发动了苏德战争。
而苏联红军经过苏芬战争的历练,也学会了游击战、雪橇战、后勤战等办法,有效地打击德军,明显迟滞了德军的攻势。
冻僵的苏军士兵终于把纳粹德国拖入了持久战的泥潭。
耐人寻味的第二次苏芬战争
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后。
芬兰必须两个强权大象之间做出选择。鉴于苏德战争的形势,苏联认定芬兰是敌方,芬兰受到苏联空军的不断轰炸,让芬兰人很气愤。
为不得罪希特勒,也为了收复失地,于是,芬兰借此机会向苏联宣战,这就是第二次苏芬战争。
很聪明的是,芬兰向苏联开战的目的只是夺回自已失去的领土,不追求领土之外的东西。点到为止。
到了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曼勒海姆就看出纳粹德国会输,当机立断又与苏联和谈,而苏联为了专心对付德国,也勉强同意与芬兰和谈。
芬兰人马上掉头把芬兰北部的德军赶走。
这就是第二次苏芬战争。
被称芬兰“国父”的曼纳海姆雕像卑躬屈膝的战后态度!
在战后清算时,芬兰人对苏联的态度可以用卑躬屈膝来形容。
当时,苏联索要追究战犯,战争赔款三亿美元,否则就出兵占领芬兰。芬兰国民争相捐款,很多人甚至把结婚戒指都捐了出来。芬兰人也依照苏联人的要求把自已的领导人送进了监狱。
最后,芬兰在二战后保障了自已的独立地位,与苏联签订了和平条约。
而且,芬兰为了不刺激苏联,拒绝了美国的马歇尔援助计划,并且不加入北约组织。
甚至于在年时,芬兰为促进经济发展,开始加入欧共体与西方谈判。时任芬兰总统的吉科宁亲自跑到莫斯科,以个人名义向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承诺,芬兰加入欧共体绝不会损害苏联利益。
芬兰军西方各国对此很有意见,但是芬兰人并不信任西方的保护。当年,苏芬战争时,西方各国都没有援助芬兰。
芬兰人相信,只有自助者,才能天助之。
独立自主的发展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的建立,当年屈服的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重新获得独立与自由,重新开始国家的建设。
而此时的芬兰,经过数十年独立自主的奋斗,大力发展经济、教育、科技。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发达、富裕的国家。也是人民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度。
现在看来,芬兰的成就几乎就是一个奇迹!
一个弱小的国家,居然能够在同大象的争斗中,顽强地活下来,而且活得很美好!实在是一个奇迹。
网上有篇文章说得透彻,从《苏芬战争看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什么中国的抗日战争没有打出这样的效能?
历史的殷鉴不远,我们有必要反思当时的中国抗战,芬兰作为更为弱小的一方,却能如此众志成城!
那芬兰的奇迹是什么原因呢?
中国的《礼记》常说智、仁、勇三达德,意思是古今中外相通的做人准则。很明显,芬兰人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第一、芬兰国民的众志成城
芬兰人为何如此众志成城?
芬兰军队战斗图在芬兰在独立之初,与中国一样是个农业国,农业人口在独立之初占66%,而这66%的农业人口中无地佃农占76%,贫富极其悬殊。
首先,进行土地改革法案
芬兰国家独立以后的次年,也就是年,政府公布了土地改革法案。土地改革法案彻底改变了芬兰农村贫富悬殊的局面,到年,农村小土地占有者占总农业人口的94%,彻底解决了无地佃农的问题。
而当时的中国的国民政府却反应迟钝,迟迟没有实这样的改革。
其次,实行社会福利制度
对一般居民,芬兰于年国家一独立就公布了八小时工作制的法律,不久,又颁布了一系列照顾老弱妇孺、失业救济等一系列的福利制度。
这里就有个小插曲:当时,力主该计划的芬兰领导人曼内海姆,决定将军队从10万降低到1万,用节约了出来的军费支付这笔开支。
有人就问了,如果苏联乘机打进来怎么办?
曼内海姆说:“苏联人来了,我们大家和他拼命就是了,总不能让他们伤害到人民。但如果现在不实行福利制度,国家等于是还没有建立,又谈何保卫呢”。
在芬兰国家随后的二十年时间里,国家关怀每一个国民,尽一切努力去帮助他,真正尽到国家的责任。
芬兰的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日益平等,到年,社会50%的财富掌握在工人、农民手里,芬兰被称为“一般劳动者的共和国”。至现在也被经济学家称为“民主社会主义国家”
所以,芬兰国民对于国家的认同感极强。
其三、市场经济发展,没有强制工业化。
芬兰并没有像苏联一样实行压榨性强制工业化,而是自已的市场经济发展。所以,芬兰虽然重工业并不发达,对比苏联百姓为强制工业化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芬兰国民的生活可谓是有天壤之别。
当芬兰人也看到了苏联百姓那样沉重的负担,更珍惜自已的生活方式。
所以,到年苏联进攻时,芬兰人民就像保卫家一样保卫国家。
他们保卫自已的国家,实际就是在保卫自己自由福利的生活方式。
这就不难理解,芬兰国民为何如此众志成城的保卫自已的国家。
像苏芬战争中,同中国一样,芬兰也实在没什么像样的军事工业。芬兰反坦克部队,也根本没有什么重武器,就依靠步枪向苏联坦克的瞭望孔里射击。依靠自已的肉身冲击,把木头塞进苏联坦克的履带里,阻止坦克前进。所以,芬兰的反坦克部队的战死率就达到70%。
连苏联的华西列夫斯基将军也都承认:“芬兰战争是我们的一大耻辱,它破坏了我军在国内外的形象,许多事情都需要做出交代”。
第二、良好的自我评估能力
整个苏芬战争中,芬兰知道绝无胜算的可能,这场战争中,芬兰人死了近十万人。相当于37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死去,这个代价是惨痛的。芬兰人抱着杀一个算一个的策略,拼死抵抗强大的苏军,最终战损比达到1:8的比例。
这种打痛敌手、尽可能造成对方重大损失的策略,确实让苏联改变了对芬兰的战略目的。
而二战后,芬兰知道此时更不是苏联的对手,需要退让。这时的芬兰在对外仰人鼻息的情况下,对内奋发图强。终于使芬兰进入世界发展国家的行列。
这种良好的自我评估能力,使得芬兰人在决策中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
第三、足够的决策灵活性
在二次苏芬战争中,芬兰人表现出了克制,并不公开承认与德国结成盟国,而只是承认“共同作战国”。更不得寸进尺,只是收回之前失地即止步。对于希特勒要求芬兰从北面夹攻列宁格勒的要求,一口回绝。这就出现开始我们说的希特勒造访曼纳海姆的那一幕。
当时的芬兰总统反复告诫自已的国民,在身处大国之争的形势下,小国没有感情用事的资本。
这种做人留一线的的克制态度,也让当时的反法西斯盟国对芬兰没有太多的恶感。
所以在年的德黑兰会议中,罗斯福与丘吉尔也说服斯大林让芬兰保持独立地位。
借鉴的意义!
在可以一战时决不轻言放弃;而在不可一战时,也适当低头。正应了中国的禅诗“低头便见水中天,退步原来是向前!”
作为小国对付大国的生存典范案例。
在我们今天激烈竞争的时代,一样有很大的启示,当你是处于弱势时,你需要怎么保持自已的持续竞争力,芬兰人的内部凝聚力,良好的自我评估力,决策的灵活性,也许是很好的借鉴。
前期精彩:
神秘的诺门坎战役,是日本放弃北进苏联的根本原因吗?
身不由已!日本为何没有北上夹击苏联?却反而向美国开战的逻辑
为何英国二战被打残?长达十年的“病人”却登顶世界霸主之秘
参考资料:
《影响世界的场战役》
《世界战争通鉴》下册——苏芬战争篇
《苏芬战争-》
伍里宁著《芬兰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jingmayi.com/myfz/11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