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问答 http://www.yidingxuansz.com/yydt/▲点击上边i陪娃找我,每天文末还有我家日常▲
前几天闺蜜群里聊起孩子的语文学习,说2年级以后,阅读理解占比越来越大,文章变长了,题目更复杂了,孩子每次考试都丢分,眼看要期末考试,她们都挺着急的。
一个闺蜜还给我们看了她女儿(3年级)的单元测试卷,说前面的基础题多练几遍错题就能快速提分,但是后面的阅读理解,她都不知道怎么给孩子讲。
她找了好多练习给孩子做,但是效果不好,因为每篇文章内容不一样,考察点也不一样,没有针对性,孩子花了好多时间做题,还是错很多。
我记得芊芊2-3年级的时候,每次拿语文卷子让我签字,阅读理解也是经常丢分,每次错的原因还不一样,那会儿我也挺发愁的。
不过她3年级以后转去国际学校,语文成绩反而慢慢提升了,上学期期末还考了95分。
我看了下她的教材,发现其中一套阅读方法挺好的,还跟美国小学同步。
我从外网找了一套类似的,它把阅读方法归纳成40个策略,孩子用策略做题,就能少出错。
比如,刚才卷子上孩子做错的那道题,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公立学校老师讲的方法是,把你的解释换到词语的位置上,能说得通、意思对就行。
但是孩子写的这句话也完全说得通,意思也对,所以孩子不明白怎么错了,即便按照答案改对了下次还可能错。
这套资源里有三个策略能讲明白这个问题:
第一个策略—主题和细节,首先要明白文章的主题,从每段的第一句话能看出来,这篇文章说的是各种各样的植物;
第二个策略—作者的目的,具体到词语意思,我们要知道作者用这个词是为了什么,是提供信息、主观描述,还是说明一个事物?这个词出现在第3段,这段话的第一句是“植物的生长速度也不一样”,所以作者用这个词是为了说明植物的生长速度;
第三个策略—使用文中线索,说生长速度时,一部分说长得快,一部分说长得慢,这个词在“长得快”的里面,所以是说植物的生长速度很快。
其实老师说的方法也不错,但是比较笼统,而孩子出错都在一些细节上,所以相比较来说,用上策略能保证孩子按步骤做题,很多细节不会漏掉。
这40个策略,我看芊芊现在常用的也就不到20个,2-3年级的题目简单,常用的只有10个左右。现在快期末考试了,正好给孩子复习用。
今天我就跟妞们说说这套《阅读理解策略卡》,文末有免费获取方式。
妞用手机下载到网盘之后,用咱们这周团的爱普生打印机,直接一键打印(百度网盘的资源都可以一键打印),非常方便,我用的彩纸也是团购福利,A4彩纸打印出来裁开,订在一起就行了,图里那一摞彩色卡片就是(旁边正在打印的是另一套资源,过几天也会跟妞们分享哈)。
阅读理解,考察的是孩子读了文章后,有没有真正理解。理解什么呢?词语的含义、句子段落的大意,文章的主题内容,所以题型也可以按照这样分成三大类,每一大类会用到不同的策略组合。下面我会拿3年级的练习册来举例,说说用这套《阅读理解策略卡》,怎么解答三大类题型。
先说下为什么拿3年级的题目举例呢?
因为小学阶段阅读理解题的变化就是:文章越来越长,题目越来越复杂,但是题型大类和解题原理都差不多,只是熟练度的问题,2-3年级正是练熟练度的时候,不过2年级的题目太简单不好展开说,所以就用3年级的了。
1、阅读理解第一大类:对词语的理解。
这里有两种题型,一是根据意思写出词语,二是解释词语的含义。
①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3年级要写的词大多数是直接从文章里找,以后词汇量大了,就会让孩子自己写。
比如这道题就是从短文里找词。
从哪里找呢?先弄清文章说了什么,也是用“主题和细节”策略,从题目、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句话,能看出来短文说的是一个传说故事。
故事的话就有先后顺序,可以用“因果关系”策略,原因在前结果在后,知道这个词语大概出现在什么位置。
②解释词语的含义
3年级的题目大部分能直接用文章里的话来解释,有不能直接用的再自己另想。
比如这道题,是让孩子解释这句话中“绽开”的意思。
除了用“主题和细节”策略,找到这句话出现的段落的主题句,还要用“使用文中线索”策略,找到文中出现的词语,就是主题句里的“发芽”,这么一对比,孩子原来写的答案就没有文中找的词更贴切了。
2、阅读理解第二大类:对句子/段落大意的理解。
这里有三种题型:一是找段落的主题句,二是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三是说明句子的作用。
①找段落的主题句
这类题比较简单,2年级就经常碰到,也是用“主题和细节”策略,因为用的太熟练了,孩子一看到问题“围绕哪句话写的”,都不用想就直接去找第一句话了,所以我就放一个例子,不再细说。
②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
这类题比找主题句稍难一点,找的是段落中非主题句的句子,有表达/说明/描述几种要求。比如这道题,要找出“表现技艺高超的句子”。
短文里没有这个词,需要联系上下文找到描写技艺高超的线索,所以用到“上下文线索”策略,卡片上把这部分线索分成了5类:推理、定义、举例、同义和反义/转折。
再来看这段话,第一句是主题句,说画上的街市很热闹,接着就是对“热闹”的描述,说了人的各种形态动作,然后就是说人很小,但是看的很清楚,说人很小用了举例,说看的很清楚,有转折的意思。
所以表现技艺高超的句子就是最后一句。
③说明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比如这道题就是问句子在文章里的作用。
要看一句话的作用,先要知道文章的结构,所以用“文章结构”策略,这里说了5种结构,分别是:原因和结果、比较和对比、定义和描述、顺序说明、问题和方案,还有它们的符号和关键词。
一篇文章分了几个部分,在两部分之间转换的时候,就会有过渡句,不同的文章结构中,过渡句的作用也不一样,小学最常见的就是承上启下,还有一些是表示时间/空间顺序的变化。
这句话用“不但是”和“还是”链接,“不但是”说的是前面一段的意思,“还是”说的是后面一段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的作用就是承上启下。
3、阅读理解第三大类:对文章主题内容的理解。
这里也有三种题型:一是知道文章告诉我们什么,二是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三是给文章起名字。
①找出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比如这篇文章是一个寓言故事,也是用“主题和细节”策略,要么是第一段要么是最后一段,第一段就开始说故事了,再看最后一段,就是跳出故事说道理了,所以答案就是最后这段话。
②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类题比直接从文中找句子要难一点,需要自己总结。比如这道题是要总结蚂蚁认路的方式。
先用“文章结构”策略,找出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再用“顺序关联词”策略,通过快速抓取关键词来确定文章内容。
这里面出现的关联词是“主要......"和“还可以......”,所以讲了蚂蚁认路的两种方式,分别是眼睛和气味。
③给文章起名字
这类题比写句子更难,因为题目都是比较简单的短语,却要能概括出整篇文章的内容,需要孩子具有更高的总结能力。
比如这道题,闺蜜家的孩子知道是讲科学家帕斯卡的故事,她想着科学家都很伟大,就直接写了“伟大的帕斯卡”,其实不太对,因为文章里主要写的不是帕斯卡的成就。
除了最常用的“主题和细节”策略,也可以用“找主题”策略,看看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变化、经历了哪些成长、克服了什么挑战等等。
也可以用“文章结构”策略,先来弄清作者要说帕斯卡的什么特点。开头第一段说帕斯卡“小时候喜欢问为什么,喜欢自己钻研”,中间都是举例说明他的这个特点,然后有一小段说了他的成就,但是最后一句还是落到了他“从小爱动脑筋”的特点。
如果还找不到合适的词,可以再用“得出结论”策略,按照4个步骤,一步步找到这个词。
如果文章没有直接能用的词,还可以用“常见主题列表”策略来参考,上面列了好多总结文章主题会用到的词,可能4年级以后会经常用到。
另外,还有一类题型,3年级只出现了几次,也比较简单,那就是续写,一般都是阅读理解大题的最后一道,要理解了文章之后才能续写。
这就需要平时多读书多总结多积累,这套卡片里还有十几个读书策略,平时多用,读书有更多收获。
我还从这套《阅读策略卡》里找到一个万能策略,叫SQ3R,我记得高中那会儿老师讲做题步骤时也是这么讲的,不光阅读理解能用,所有的学科、所有的题目都适用。
不过最常用的阅读理解策略,2-3年级常用的只有7-8个,要就期末考试了,快带孩子复习起来吧。
打印出来后,简单的裁切装订就可以了。
想要获得这套《阅读理解策略卡》的妞,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jingmayi.com/mydc/9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