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蚂蚁

实践


治愈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群像:平凡的哲学家》第一季

点击图片了解《群像:平凡的哲学家》访谈征集计划

NO.7

南关厢

吃饭也能做公益——解锁南关厢素食馆的公益“造血”新模式

访谈背景

谈到公益,我们可能立马联想到慈善捐赠、环保、徒步公益、蚂蚁森林种树等等,那你听说过吃饭也能做公益吗?没错,这儿还真有!坐落于古色古香的海宁市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的南关厢素食馆,正是通过“吃饭”来践行公益。这一素食馆,据说是该景区新晋的“网红打卡地”,一到饭点,来吃饭的人络绎不绝,甚至很多人慕名前来拍照打卡,食客中还看到义工的身影。这不禁引起人们的好奇,为什么一家素食馆这么“吸睛”、客聚如潮?这素食馆到底是怎样通过“吃饭”来做公益的?

素食馆践行公益的独特之处在于“资金众筹、商业运作、盈利奉献给社会”的公益“造血”新模式。素食馆将餐馆的营业筹资和公益项目相结合,用商业盈利反哺公益。其中,素食自助收费25元/人,光盘立返2元,残疾人士、孤寡老人免费用餐,同时店里服务员都由义工充当,没有工资。此外,素食馆运作公开透明,其盈利并不属于投资人,而是打进设在慈善总会的专门账户,全部用于公益慈善事业。令人称道的是,它实现了“公益无门槛”、“人人公益”,极大满足了热心公益的普通民众从“捐”到“助”的切身参与感,跟随素食馆一起高喊着“吃饭也是做公益”的口号,助力公益的同时也秉承着“传健康理念,创好人生态”的美好愿望。

作为海宁首家社会企业(民政+工商登记+行业认证),南关厢素食馆已经打造完成了社会团体“海宁义工协会”、社会服务机构“海宁市素食文化交流中心”和基金会“海宁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基金会”三方协作的社会创新新模式,致力于解决海宁的区域性社会问题。除了日常运营,它还不断整合多方资源,挖掘、联结多个公益项目,不断尝试探索参与社区服务的方式和路径,旨在延伸并积极落实服务社会的使命,如打造义工服务站、公益实践基地、慈善公益义卖点、公益素食经营模式孵化基地、素食文化交流中心等,集健康饮食、义工服务、公益交流等功能于一体,不断扩大公益良效。短短三年时间,其公益“造血”模式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政府机关及社会组织前来取经,该模式还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复制再造,如上海的福田缘素食餐厅、安徽省马鞍山公益素食馆等相继成立,新的“公益素食馆”如繁星一般在中国大地上亮起公益之光。

发展至今,南关厢素食馆获得过无数殊荣,如先后上榜“浙江好人”、“嘉兴好人”,年被认证为“中国好社企”、入选好公益平台品牌机构,年被中国慈展会评为“金牌社企”,年被评为社企论坛的“向善企业”,入选浙江省民政厅百家品牌社会组织,海宁义工交流协会也被评为5A级社会组织,等等。北京大学燕继荣教授评价说“南关厢素食馆彻底告别损己利人的‘割肉式’慈善,开启了助人自助的新公益模式——‘造血式’海宁模式”。

今天,我们有幸对南关厢素食馆创始人之一的黄海鹰老师进行采访,听他讲述南关厢素食馆背后的故事,感受他们炙热的公益之心,并进一步思考社会企业的商业与公益的平衡问题。

受访者与访问者

黄海鹰,海宁市素食文化交流中心艺术总监,南关厢素食馆股东以及创始人之一。他亲自设计南关厢素食馆标志性的商标LOGO,参与并见证了南关厢素食馆从海宁市硖石缘素素食馆(个体户)到注册南关厢素食馆餐饮有限公司,再到通过中国慈展会“社会企业”的认证、荣获“金牌社企”称号等发展历程。他曾发起系列公益项目、公益活动,如“‘纸’因有你,我更安心”、“黑暗中的彩虹,不做‘心’盲人”等,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葛笑春,浙江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现任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创业。

访谈目的与访谈时间

1.通过黄海鹰先生深入了解:以商业手段“造血”公益项目的南关厢素食馆,其成立缘由、运行模式,从身份两难问题到寻找答案的路上,他们是如何转型社会企业,解决社会痛点问题,不断嫁接新公益项目,提升组织能力,同时搭建多个基地、平台,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2.通过访谈深入理解:作为一家整合多方资源,不断抓住发展契机,借助政府关系网络、商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网络共同推动成立的社会企业,如何同时实现政府委托的任务、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嫁接多个公益项目的多重目标。

访谈时间:年3月29日

一、成立缘由

葛:黄老师,你们当时为什么会想到创建南关厢素食馆?

黄:我早年经常去香港、深圳,发现深圳、香港的义工很多,慢慢地就了解并参与了一些公益事项。回到海宁之后,有几个企业家朋友有做公益的意愿,就找到我说“黄老师,我们一起做公益,你发挥你的强项,做广告、做品牌策划,利用你这个优势,我们一起做点(公益)活动”。然后(基于共同的意愿),我们就在海宁市民政局登记成立了“海宁义工”(全称为海宁市慈善总会义工委员会),挂靠在慈善总会。参与的人数在一两千的时候没感觉,到五六千了,就(感觉)一定要有个平台、至少有个聚会、交流的地方。

黄:当时我们(海宁义工)会长、几个管理层到这(南关厢历史文化景区)来看,发现这里是新开发的,管理层有一个人说:“我们能不能可以开个饭店、食堂?方便大家开会、吃饭、休息”。几个企业家就想着各自出一笔钱。但是景区管委会不同意开饭店,表示地下水道不允许污水处理,他们建议开个酒馆、茶室或者点心铺。后来有个老总就提议开个素食馆,健康又舒服。刚好他有个朋友在灵隐寺附近做素食馆,也愿意帮助我们。接着就有了这个众筹的模式,(随着)加入的人越来越多,为让人人平等,每位股东限投一股,但允许多人合一股,给更多人机会参与人人公益。其实任何事跟钱没关系,跟这个心有关,这个众筹看上去是筹钱,其实真正的骨子里面是筹“心”,投资筹到“心”的时候才能筹到钱。

葛:也就是说,最早你们是想做一个面向内部的平台,也就是自己聚会的地方?但到这个众筹的时候已经开始有想法要做成一个对外的公益组织了?

黄:对,我们慈善主要针对海宁义工的,但(人数)慢慢发展到一万多了,(因为)我是做策划的,就要考虑下一阶段的事情,考虑明年后年的事情,不能停留“在开会有地方的、做活动有企业帮我们掏钱”的想法上。

黄:后来我们去了一趟深圳(参加了深圳慈展会),接触了一些领导、学者,帮我们指明方向之后,我们就往更加高的地方走了。我本来不知道社会企业,走出去后认识了社会企业,回来就把个体户(海宁市硖石缘素素食馆)申请成了公司(海宁市南关厢素食馆餐饮有限公司),成为了社会企业。

二、转型社会企业

葛:所以按您的说法,南关厢素食馆最开始是个体户?

黄:是的。个体户不用做账,不用人力资本、会计、出纳,属于包税制。我们原本都是做市场、开企业的,什么赚钱做什么,怎么省钱怎么来。可要做公益的话,公开透明就是一个拦路虎拦在那里。不正规,这样是不行的,要有制度,(我们)想要做一个标准的示范的社会企业。个体户其实就是“劫富济贫”。后来朋友点醒我们了,这个就是走向正规的开始。

黄:我第一次认识苗青教授是在北大,他当时说我们就是一个“非法集资”,我否认了。我们是14年成立的(时为民办非企业,海宁市素食文化交流中心),试营业的营业执照是14年的,15年的6月1日开始试营业,那时候还没有慈善法(年3月16日中国慈善法发布,同年9月1日正式执行)。我们这个属于商业行为,就是凑份子钱,叫众筹。但是苗青教授不认可我这种说法,他与湖南大学汪忠老师和我争执这个事情,我请北大的老师给我评判,他们最后还是支持我的理念。

黄:我当时考虑到社会企业和社会组织最大的不同在于社会组织是要么创投,要么购买政府服务,你完成任务就可以了。但是社会企业必须要有生存权,可持续发展,那么可持续发展就需要考虑更多。因为商业模式都是这样的,你不能吃着碗里的就可以了。

黄:我们讲的最多的就是这个公益“造血”,造血带引号是为什么呢?慈善法规定,社会组织不可以赚钱,不可以投资,不可以营利,是非营利的。那么我们素食馆是用双手抓,一边抓市场机制啊,办营业执照,一边是办了个社会企业,做好事。(这一行为符合慈善法的规定,也实现了公益“造血”)

葛:黄老师,那素食馆是啥时候明确为社会企业的?

黄:其实刚开始呢,素食馆是在民政局登记的一个社会服务机构,简称叫民非(全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海宁市素食文化交流中心),现在叫社会服务机构,然后赚钱后,就办了营业执照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后面我们通过了行业内的认定,(年被中国慈展会)评定为社会企业。

工商局注册是年。社会企业认证要求你这个章程就必须有分配的原则,就比如百分之多少用于公益项目。按照规定原本(利润分配)的70%要捐出去,30%是用于发展再生产,但是我们股东有个承诺,我们连30%也不要,干脆%捐掉,主要也为了透明,为了(公众的)信任感。

葛:黄老师,您能回顾一下素食馆从创立到现在发展的几个关键时间节点吗?比如说年深圳慈展会认证对素食馆走向社企模式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是个重要节点?

黄:是的。我本来对社会企业不了解,但既然做公益、做慈善,那我肯定要去研究,了解之后,发现有两个地方(做得)很好,一个是上海的公益新天地,是公益、慈善人扎堆的地方,还有一个是深圳的慈展会。(年举办的深圳慈展会),联合国潘基文特地录制视频发来贺电,所以我们就想去展示(素食馆),把素食馆的年会活动搬到了慈善会。

黄:(慈展会上有个主任就让我上台介绍一下南关厢),讲完后,北大袁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袁瑞军)问我们是不是要评选社会企业?我就参评了。还有希望工程的那个发起人徐永光先生(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理事长,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吸引我的是他的名片,是国务院的参事,他的助理告诉我,他是为总理写工作报告的,所以我想去认识他们。公益组织现场因为很多都是恩派的人,所以我就想认识一下丁力老师(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副总干事)。

认识他们这三个人之后,(他们)鼎力支持我们认证成为社会企业。其实按照原本的条件,我们根本达不到要求,因为我们没有制度,没有故事的文案,什么都没有。但是他们三个人认为我们(素食馆)是个好东西,希望我们能坚持下去。当时我就承诺回去一定要改变,要把它(素食馆)扶上正规。年我们(在深圳慈展会上)拿了这个“中国好社企”,评分最高就是因为有这三个元老的鼎力支持。(年注册成为南关厢素食馆餐饮有限公司后,)我们(素食馆)才用市场的机制经营公益,用公益的“心”来经营商业模式。

葛:黄老师,您觉得通过这个社企认证对素食馆的发展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

黄:每一次认证其实就是拿一把尺衡量一下自己,回过头来,就像审计一样,你每一次都复盘,每一次都再衡量一下,做对了还是做错了,还是可以做得更加好一点。认证的目的就是这样。我们也在素食馆推动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的目标,就是负责任的消费,负责任的生产,讲诚信,讲契约精神。联合国带头做,那么办企业,我们也要奔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23个目标去做。

三、公益的播种机

葛:黄老师,我们看到素食馆的“微心愿”墙上贴了不少爱心“待用券”,这又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吗?

黄:是的,在年,我们应用了一个商业机制,推出一个公益项目叫“爱心待用餐”。这也是学习西方国家的那个墙上的咖啡,进来的人,你除了自己消费,还可以再买一份,其中一份给素不相识的人吃,给那些有需要的困难、低保家庭免费领用就餐。(这个活动也让受助对象有了回报社会的机会)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也因此加入义工组织,开展礼仪迎接、清扫卫生等素食馆义工活动,实现助人自助。但后来民政局告诉我们,救济法有规定必须是持证的贫困对象才可以享受这份免费餐。

黄:年运营以来,我们的账目月月清,公开公示,所有盈利用作爱心捐赠。开业第一个月的第一笔盈利1万元,我们做成1万份腊八粥,分赠市民和敬老院孤寡老人,第二月盈利2万元我们捐赠给患尿毒症女孩马晓琴,第三月盈利的2万元我们拿去救助一对失足夫妻渡过难关(曾经服过刑的夫妻,妻子孕期里突发重病,病情危急)。我们的店长、厨师长工资很高的,他们的第一笔奖金有块,当时我们就鼓励他们捐出去,说动他们变成我们的股东。因为块的奖金随时随地能拿到,但是第一笔(奖金)拿来做公益的意义不一样,你这个身份也不一样,就是从商业转到公益,我觉得这个意义非常大。

黄:徐永光先生说我们这个是人人可公益的播种机,就是来源于生活的公益。“吃的是素食、品的是文化、做的是公益、传的是美德”这四句话也代表了我们的价值观、愿景。我们浙江省现在要打造食品安全省,搞光盘行动,那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件事情呢?因为社会组织就是要解决社会痛点,协助政府,做政府的补充。

葛:黄老师,您觉得从创立到现在,商业运营方面有哪些比较重大的一些调整?

黄:真正的转折点,是年参加的慈展会,我们通过社企认证,评了这个“中国好社企”,这其实也把我们自己理顺了。当时听徐永光先生的介绍,这个南都公益基金会属于我们国内少有的几个资助型的基金会,他们专门培养组织。发现我们这个项目不错,他们就打造一个“好公益平台”,找壹基金、腾讯、阿里巴巴(来投资)。那么我们也是第一批进入好公益平台的项目。有项目的话,这个投资持续性的每年五万,平均是三年一个周期。认证这个是最关键的,还有就是加入好公益平台,把我们推向了全国,形象也一下得到了很大提升,去参加这个慈展会其实也是对我们自己定一个调,知道我们这个事情做的对不对,做成什么样才算是好的。

葛:感觉素食馆从年参加慈展会以后,这个(商业与公益相结合的)模式相对标准化后,好像变动不大,但是公益项目是不断的嫁接叠加?

黄:其实(年我们参加完慈展会后),真正的(公益“造血”)模式还在探讨中,因为学者、专家也好,行业内的人也好,还没有完全认同(设想的素食馆商业和公益的运作模式),但是大部分已经得到认同,只是真正落地的还没做。我们当时要考虑的,首先,社会企业的第一要素是赚钱,赚来的钱交给谁呢?这有两个出处,一个是有公募资质的慈善总会,一个是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由他们管理这个钱。其次,(真正遇到)有什么好的公益项目,由我们这个社会服务机构海宁素食文化交流中心去执行这些这个项目,由海宁义工团队去实施这个项目。(这样就符合慈善法的规定,也能让政府委托的任务落地)

葛:那你们现在有个股东,这些都是朋友或朋友的朋友加进来的吗?

黄:对,我们就只是利用了一个代表制,我们核心圈是10个人,10个人发展到个人,个人发展到0多人,我们是代持股,就是我找到的人由我承担责任,他的股份由我稀释掉,我来和他签代持股协议。

葛:也就是说未来你们股东的加入还是开放的?

黄:是的,我希望全国人民都是我们的股东,全国人民每人出一块变成亿元投资成为我们的股东。

葛:黄老师,现在咱们素食馆都是靠义工吗?

黄: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专业的,有厨师长、店长、收银员、领班,还有发工资的,仓库保管员和出纳,总共13个人。然后其他服务性的岗位都是义工。两万个人(义工)呢,东南西北每天都有人来报名。我们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这个岗位很重要,(我们)设定岗位不设定人。

四、实现多平台、多基地协作

南关厢素食馆,发展至今,打造了义工服务站、多个公益实践基地、慈善公益义卖点、公益素食经营模式孵化基地、素食文化交流中心等,还搭建了爱心平台、管道型平台、枢纽型平台,集健康饮食、义工服务、公益交流等功能于一体,其模式也吸引上海、杭州、湖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的公益组织或社会团体前来考察学习。在全国复制支持并入股十多家素食文化中心,如上海福田缘、杭州传爱天使公益素食文化中心、南通蔬院、安徽马鞍山公益素食文化中心等。其模式蕴含着巨大的推广价值,操作简单,可以传之久远,影响更多的地方、更多的人。

葛:黄老师,素食馆现在除了餐馆的经营,还有哪些特别的成果可以给集中我们介绍下?

黄:我们打造了平台,打造了孵化基地,我们做项目主要基于三个基地(去落实)。一个是让小朋友参与进来,建立了“海宁市‘真善美’红领巾实践基地”。因为现在市内人群要统战,公益组织、社会组织也是要统一的对象,我们的“南关厢素食馆爱心实践创新基地”就入驻到嘉兴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另外我们还打造了一个“暖心基地”,暖心基地起到一个协调功能,(把政策落实),真正的去帮助贫困人群。

三个基地的共同点都是为社会解决痛点,但又不一样的点是什么?解决的人群不一样,在这个架构下面我们打造了三个平台。第一个平台就要爱心平台,就是爱心义卖,做好事的爱心平台,这是比较好理解的;第二个平台就是叫管道型平台,管道型平台意味着我们要做政府的补充,做政府的配角,协助政府,比如你看工商局、文明办要公款公勺,要光盘打卡,他们只有一个红头文件,不能做事情,那我们就具体落实下来;第三个平台就是枢纽型平台,就是把外面好的公益项目引进来,引进到我们海宁来,把我们的好的公益项目输出去。我们想打造这样的平台,就是跟素食馆捆绑在一起,看上去和素食馆没关系,但是搭上钱的时候就有关系了(素食馆营业筹资以助力其它公益项目)。

葛:黄老师,那目前有什么问题是比较困扰你们的?

黄:这其实讲的是一个瓶颈问题,困扰我们的是什么呢,正因为这个组织都是松散型,管理层都是兼职,没有专职,你要真正要做一个标准的示范,比如说你要出个红头文件,缺这个事实依据,没有专职的社工,这个项目可能就会做了一个半拉子工作。这个瓶颈的问题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就缺专职的人,不是缺钱。这个专职的人,学校给予不了,我们现在要的是一个综合性人才,又要懂点商业,又要懂点公益,商业和公益要结合的。

葛:黄老师,对这种公益组织形象和商业企业身份,您觉得有矛盾吗?

黄:那肯定有矛盾,素食馆融合了(两者)还是有些冲突的。如果我今天不跟你们说吃饭也是做公益,你可能觉得这句话是个秀,如果跟你说了,你回来吃完饭打卡、拿红包,然后回到家里,坚持打卡拿红包,你这是不是变成一个真正公益项目呢?比如说我们班,所有的同学们,今天是光盘日,然后每个人发五毛钱的红包,人家相信的,但是这个是公益项目嘛,吃饭也是做公益,人人都能做,好多人都不相信,也不能坚持是吧。那么我们唯独缺把控的人,但是不缺社工去执行项目,光盘打卡发红包不是最终的目的。另外,好多人还是会戴有色眼镜,认为我们戴着公益的帽子赚钱。

葛:那黄老师您觉得大家对社企的认知是怎么样的呢?怎样看待社会企业呢?

黄:从去年开始稍微好一点,前两年没有官方的认可之前,他们觉得你企业还是个企业,说的再好听还是个企业。那么我们就利用了一个原理,就是“做雷锋”。“做雷锋”这句话是带引号的,就算要学他的无私,再怎么样都不是雷锋本人。像我们经常跟义工说你穿上义工服你就是雷锋,脱掉义工服你的任何事情跟我们没关系。社会企业也是这样,我们希望戴着社会企业这个帽子,那么戴一天帽子,我就行使这个帽子的一些功能。就比如社会企业规定70%是要捐的,那我们把70%捐了,30%再发展生产(实际素食馆全捐出去)。也告诉别人我们有愿景,有使命,有价值观,我们把这些先分享给股东,再慢慢去影响社会上的人。比如,我们先告诉来这里(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的导游领队,由他们告诉(游客)素食馆的故事,慢慢的大家就了解了。

葛:今天的采访就到此结束了,感谢黄老师的分享,也希望南关厢素食馆发展得越来越好!

微公益故事

(主要节选自与黄海鹰老师的对话)

南关厢素食馆一直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使命,在敏锐地识别到社会问题之后立即展开行动,不断发起、嫁接新的公益项目,在这背后,发生了无数的公益小故事、小插曲,特选两个微公益故事,让大家更加走近、了解南关厢素食馆。

公益项目—“纸”因有你,我更安心

年底,为了支持海宁义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一场“厕所革命”,南关厢素食馆捐出5万元,并发起“‘纸’因有你,我更安心”项目活动,吸引广大学生踊跃参与,让孩子们懂得了如厕文明,海宁市的公厕服务形象也有所提升。

黄:我想到吃,就想到下水道,吃是上水道,下水道是排。那么我就找到上海厕所协会,我们国内唯一一个厕所协会,世界上的厕所协会也叫WTO。通过对他们的了解,我知道了这个模式要顶流、到最顶尖的,知道了要怎么做,认识了生态。

黄:(年、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厕所革命”先后作出重要指示)习大大两次在全国工作旅游会议提到过要进行“厕所革命”。这样,你看你这个项目,厕所革命的意义,拔高到国家的层面。

黄:世界厕所组织发起人杰克先生说“厕所是人类文明的尺度”。我把它翻译成韩文,日文,英文,还做了一个公益项目“纸因有你,我更安心”。我们让参与活动的小学生自己画画,把画做成明信片,再做爱心义卖,爱心义卖的钱投到腾讯公益,腾讯公益再投资这个项目,这个模式也是一个商业的模式啊。我们(素食馆)起到一个协调功能,利用基金会,(抓住)好人的心肠,利用好平台,这样一个循环是一个机制。

盲人爷爷和奶奶—黑暗中的彩虹,不做“心”盲人

黄:还有个小故事是关于光盘行动的。每年的助残日,我们都会邀请残疾人一起做个团建、吃一顿饭,送送礼品。有一次(比较特别),别的聋哑人拼命拿这个证来免费吃饭,这个盲人爷爷奶奶,是自己花钱来吃。刚开始也是免费的,后来每次都付钱。然后我感到好奇,我征求他们的同意后拍了他们的照片。我告诉他们我拍照片是为了做宣传的,因为我发现他们看不见,两个盘子吃的很干净,我们眼睛看得见,吃得都没这么干净。

黄:我说他们是我光盘(行动)的形象大使。爷爷说“我从小就是光盘的,因为小的时候用手抓着吃,看不见,更珍惜。花25块钱就能做公益,我为什么不花钱呢?”所以他每次都花25块钱,我认识他的时候83岁,今年86岁。为了他,我发起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叫“黑暗中的彩虹,不做‘心’盲人”。因为我看到他这个盲杖是木头做的,爷爷说这个盲杖要当拐杖用,他吃不了力,木棍不是很结实。于是我就发起这个活动,为我们海宁盲人捐根盲仗。

黄:为了发动该项目,我们组织了一个活动。我们让小朋友来做游戏,体验盲人吃饭的感觉,蒙上眼睛,看他们能不能光盘,不能光盘就要付钱,你光盘就免费吃。小朋友就发现蒙着眼睛真的不方便。我就继续说“如果你洗澡上学都看不见是不是不方便,这有个标准名字叫视力障碍,那视力障碍就是盲人群体”。我引申说现在戴眼镜有时候是不是不方便,有些人就说吃面的时候不方便,不戴眼镜不是更好吗?这个活动背后的故事其实就是保护自己的眼睛。(我介绍了这个项目后)所有的妈妈都认可这个活动,要求参加,“黑暗中的彩虹”就变成一个人气项目。

往期回顾

平凡的哲学家NO.1

刘欢:“社创咨询师”的反思之旅

平凡的哲学家NO.2

静安模式‘遍地开花’(上)

平凡的哲学家NO.2

静安模式遍地开花(下)平凡的哲学家平凡的哲学家NO.3

李咸若:推巨石的年轻人——高考中的受教育者平凡的哲学家NO.4

李乐:公益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平凡的哲学家NO.5

章乐天:社区公益的摆渡人平凡的哲学家NO.6

谭媛:星爱创业史——信念为基,悦纳自我

编辑

孔羽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jingmayi.com/mydc/9103.html


当前时间: